長興銀杏
“山從天目成羣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襟帶蘇浙皖、背倚天目山的浙江省長興縣,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東南望縣的美譽。這裏山清水秀,人文薈萃,不僅擁有眾多歷史人文古蹟,還擁有金釘子、揚子鱷和古銀杏等“古生態三絕”。長興縣八都岕,被譽為“世界銀杏的故鄉”,3萬餘株原生銀杏樹遍佈十餘公里,為長興縣三大古生態奇觀之一。
六八古道:林深竹茂見滄桑
古道悠悠,彎彎曲曲,幽深漫長。“六八古道”,觸動我心的正是這四個字。六八,多麼吉祥的數字。古道,多麼誘人的風景。這裏面該隱藏着多少迷人的風景和鮮為人知的故事?
長興縣的六八古道,因位於六都岕和八都岕之間而得名,起於槐坎六都岕,止於小浦八都岕,全長20公里。據説六八古道是國內最舒適的徒步線路,對我這個菜鳥級的户外人而言,恰是最合適的選擇。
六八古道的起點是六都岕的古村落。我們穿梭在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間,映入眼簾的是一户户淳樸自然的農家和一株株滿樹金黃的銀杏。我們感嘆於青山綠水的懷抱中,竟有如此古樸寧靜的村落,儼然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穿村而過,終於上山了。我們呼吸着山間清新的空氣,踏着一塊塊鐫刻着歲月留痕記憶的青石板台階蜿蜒而上。千百年來,無情的歲月和無以數計的腳板,將它磨蝕得光潔如玉。幾度盛衰,幾經滄桑,它依舊倔強地鋪陳在那裏。
徒步六八古道,猶如置身於生態山水畫卷之中。沿途古木參天,翠竹掩映,山泉叮咚,鳥鳴啾啾,令人心曠神怡。一陣微風拂過,竹葉沙沙作響,彷彿置身於竹林仙境之中。空谷傳來的天籟之音,盪滌了多少人間煩苦。恍惚間,感覺自己飄然出塵,忘卻了此地何處,此身何去。
古道逶迤,歲月侵蝕不了質樸的容顏,世事變幻湮滅不了古道的滄桑。走在大小不一、長短不一、時斷時續的青石板路上,看遠山近水,聽竹鳴鳥啼,讓人感受山野風情的同時,更讓人想起披荊斬棘開山築路時的艱辛。
古時,長興山民為了生計,肩挑重擔,翻山越嶺,往來奔波,用堅實的腳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步又一步地踩踏出了一條翻山古道。古道在雨季時常常被山洪沖毀,於是山民用不太規則的石板和石子鋪就了一條簡陋的山道。目前,長興境內仍留存十餘條完整的古道,這些古道穿山越嶺,沿途風景如畫,或古風漫道或野趣橫生或絢麗多姿,各具特色,被户外朋友們譽為高顏值的徒步古道。
林木葱蘢的古道曲折幽深,滿山遍野的翠竹遮天蔽日。我的思緒像長了藤蔓似地在古道上蔓延,眼前如電影回放般閃過那些翻山越嶺的身影:上山砍竹的山民、肩挑重擔的挑夫、販運貨物的商人、進城趕考的學子、出沒的土匪和過境的軍隊……無數雙腳板、無數個肩膀、無數行血汗,才腳踏肩挑出了這條古道。
古道彎彎,林深竹茂。忽然一座石壘拱橋映入眼簾,攀緣的藤蔓爬滿了石橋的兩側,在蕭瑟秋風中飄蕩,為古樸的石橋增添了幾分滄桑和落寞。此時此景,使人不禁想起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寥寥數語,意藴深厚,成為千百年來抒發羈旅之苦、悲秋之恨的千古絕唱。
沿着前行朋友們留下的黃絲帶紅絲帶標誌,我們繼續前行,終於登上了山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站在碧巖山頂,盡情眺望,只見峯疊相依,滿眼蒼翠。忽然,山谷中蜿蜒着的一條金黃色長廊,如秋風中舞動着的繽紛綵帶,奪人眼目,煞是叫人驚豔。
俯瞰八都岕銀杏長廊,真是壯觀極了,紅的、綠的、黃的,一幅五彩繽紛的絢麗畫卷在眼前驟然打開。
銀杏長廊:金葉十里美如畫
翻過六八古道,便到了天泉景區。小浦八都岕的十里銀杏長廊便呈現在眼前。遠遠望去,一棵棵高大的銀杏樹上,長滿了金黃色的葉子,滿樹的金黃,滿地的金黃,彷彿進入了一個金色的童話世界。神奇無比的大自然,如同舉起了一支飽蘸金色油彩的大畫筆,以藍天為背景,以大地為畫布,繪製出一幅最絢麗奪目的圖畫。
心情為之一振,原本灰暗的天空,也變得明朗了許多。顧不得翻山越嶺的疲憊與氣喘,便沿山路蜿蜒而下,一路賞秋。
“金天金地金世界,銀杏長廊畫中游”。此時的八都岕,是一年中最為靚麗斑斕的時候。三萬多株銀杏錯落有致,散落在蜿蜒而下的山路兩旁,綿延十公里,金燦成一片,與古樸村莊的粉牆黛瓦為伴,給人一種奪魂攝魄的震撼之美。
沿着山路蜿蜒而下,一幅溢滿江南鄉村氣息的金色油畫徐徐鋪開。錯落有致的民居,隱於青山綠水之間,滿樹金黃的銀杏散佈于山村的各個角落,遠遠望去,粉牆黛瓦間,點綴着一樹樹的金黃,非常靚麗。正是這一片片的銀杏黃,一路渲染,點亮了深秋的小山村。古老的民宅浸沒在一片金色之中,屋頂、牆頭、路面,盡是銀杏葉的覆蓋,那畫圖唯美動人,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最早知道銀杏,是在初中課本上讀到了郭沫若的《銀杏》,他將銀杏稱為中國的“國樹”。江南一帶的銀杏,多栽於寺廟之中,普通民居的屋前院後很少栽植。而八都岕人把銀杏當作風水樹,廣為種植。據傳當年劉秀起兵時,屢遭敵軍追殺,後躲避在長興這片青山翠綠中的銀杏林,以烤食銀杏果充飢得以生存。劉秀脱險後,認為銀杏有“祥瑞”之氣,能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故而以後每有罹難,就來村莊躲避,前後多達八次,稱為“八躲”。劉秀稱帝后,仍賜名為“八都”。
“八都岕”這個“岕”字,音同“界”,是兩山之間的狹長地帶。據當地人解釋,上為“山”,下為“人”,一撇為“水”,一豎為“路”。小橋流水人家,青山綠水幽徑,一個“岕”字形象地概括了八都岕的地貌特點。
臨近中午,走過許家橋,見路邊有一諾大院子,幾株銀杏滿樹金黃,張開金燦燦的笑容,秋風拂過,幾片金黃色的葉子從樹上飄落,宛如一隻只金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歡迎我們遠道而來。
午後的天空,一掃早上來時的灰暗,變得明媚起來。金黃色的銀杏葉,在陽光的照耀下,更是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黃得耀眼,黃得明亮,黃得舒暢。那種黃,是閃亮活潑的黃,是純潔靚麗的黃,是晶瑩剔透的黃,令人心曠神怡。
山路兩旁厚厚的落葉,彷彿鋪上了一條金色的地毯,踩在上面便響起細微的“沙沙”聲。微風吹過,片片黃葉隨風而動,格外浪漫。
“碧雲天,黃葉地”,長興八都岕的銀杏黃,別有一番美麗。我隨手撿起一片飄落的黃葉,滿心期待地夾進書中,讓它成為一枚記錄美麗之行的書籤。
作者:許國華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內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