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許多人喜歡上了收藏,而青銅器自古以來都是好古之人的最愛,現代的收藏者不例外。
這種情況下,青銅器鑑定愈發重要了。其實青銅器鑑定對私人收藏和國有博物館都是至關重要的。國有博物館文物的來源考古發掘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私人捐贈和從市場上購買,還有個別是傳承下來的。比如故宮博物院傳承清宮皇室的文物比較多,上海博物館因為地理環境,相對而言,考古發掘的少,特別是青銅器。因此,私人捐贈和市場購買的比例較高。而文物市場由於利益關係,魚龍混雜,真假器物都有,這就需要優秀的青銅器專家甄別真偽,確保私人和博物館在收藏過程中不至於上當受騙,收到偽器。那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區分青銅器的真偽呢?
人們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都需要正確的思路指導,只有思路正確,做起事情才能順暢,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沒有正確的思路,做起事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甚至與預期目標越來越遠,最好的結果也是事倍功半。這種體會大家應該都有。青銅器鑑定也一樣,需要正確的思路。只有鑑定思路正確,才能快速、精準地給出正確的鑑定結論。
那什麼是正確的鑑定思路呢?
其實,所有的古玩鑑定思路都一樣,就是給要鑑定的器物找茬,發現與真器的不同。也就是説從反面論證器物,而不是找與真器相同的特徵。青銅器鑑定也是這樣的過程。因為做偽者對青銅器很瞭解,專業知識豐富,他不會做得沒有一點不符合真器特徵,只有個別特徵與真器有差異。如果我們從正面去,不斷地發現器物與真器相符的特徵,那就容易出現差錯。而反面論證就是説十個特徵有一個不符合真器特徵,我們就不能對器物下確認真品的結論。所以當有器物需要區別真偽時,把器物擺放到眼前,是要努力發現缺點,就是要給被鑑定器物找茬,找出與真器特徵不相符的地方。
青銅器鑑定過程很像個流行的小遊戲,就是“找不同”,玩的人很多。兩張圖片幾乎一模一樣,讓大家找出差異,仔細觀察,才能發現不一樣的地方。
青銅器鑑定,也和玩這個遊戲差不多,唯一區別遊戲是兩個圖片放在一起,而鑑定只有一個器物放在眼前。仔細觀察鑑定物品,與腦海裏儲存真品特徵一一對比,發現不一致的,就要打個問號,然後用自己的知識消除這個疑問,為什麼不一樣,要知道背後的真實原因;只有這樣逐一對比,逐一消除疑問。所有的疑問都消除了,就可以得出正確的鑑定結果了。
有了正確思路,還要在鑑定過程中熟練運用,不要鑑定時又忘記了。既然要和真器對比,那就要了解真器特徵,熟知各類青銅器的每一個特徵。這就要求鑑定者見多識廣。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説,要多看真品,多上手真品,那是讓我們在大腦裏建立一個真品儲存庫。需要甄別真偽的時候就和大腦庫存所有標本對比,有一個特徵不一樣,就要小心。
一般情況青銅器特徵有五類,這五個特徵在賈文忠老師説過鑑定青銅器的一個順口溜裏體現出來了,那就是“先看型,後看花,拿到手裏看底下,緊睜眼,慢開口,銘文要細查,鏽斑、地子是關卡”。先看型大家都能理解,觀察器形,迅速判斷出該器形相對應的年代;後看花,就是指仔細觀察紋飾,同時判斷紋飾的年代是否與器形相應的年代相符;看底下是指器物外底會有很多鑄造時留下的痕跡,現在大家對青銅器的知識僅僅看外底是不夠了,要觀察器物的全身了,比如從器物紋飾區、耳朵、鋬等隱蔽區仔細查看範線、墊片、鑄疣、鑄補等特徵;銘文要細查那是因為許多造假者對真器增加了銘文,以抬高器物價格;鏽斑地子是最後的管卡有道理,前面的特徵都相符,鏽斑地子沒問題了,那就可以得出是真品的結論了。為什麼這麼説,偽器必有假鏽,特別現在3D打印技術這麼發達,像前面所述特徵都可以弄得和真的一模一樣,唯有鏽斑地子還沒被造假者攻克,所以説這個最後的管卡至關重要,一定要把好關。
現實中,許多人鑑定青銅器,都是從器物上找與真品的相同點,這個思路錯了,當然容易出現鑑定錯誤,也就容易上當,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造假者不可能笨到用桑塔納去冒充奔馳,他們也會花盡心思把器物外表弄得很像,真器上的特徵該有的都有。
這樣難道沒辦法區分了嗎?那倒也不是。
這時充分了解真器上的特徵就至關重要了!
青銅器鑑定是個複雜而繁瑣的過程,這就要求青銅器鑑定者一定要見多識廣。掌握每個時期器物的造型、紋飾、鑄造等特徵。掌握不同時期每類器物上特徵的變化,包括器形、紋飾、鑄造工藝。還要知道銘文從商中到春秋的變化,字體的演變,銘文格式的變化,內容的不同,位置的變更。在青銅器甄別真偽的時候最後的管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鏽斑和底子(有人稱皮殼)。這就要需要鑑定者瞭解各個地域出土的青銅器鏽斑、地子。不同地域的鏽斑地子是不一樣的,同地域出土的青銅器鏽斑地子也有好多種。古玩行把這種不同區域的特徵稱為“坑口”,帶有獨特的地域特徵。它相當於青銅器出土,相當於第二次出生,因為它和入土時的顏色、重量都有很大變化,我們可以暫且把這種特徵稱為歷史特徵,這是時間和埋藏環境給予它的變化。如果鑑定過程中,我們瞭解每個地域的青銅器歷史特徵,那對我們判斷器物真偽有很大的益處。器物出土地時攜帶了許多與埋藏環境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體現在它們的地子、鏽斑上,與其它地域有很大的差異。
掌握了上面的基礎知識,在青銅器鑑定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思路,那鑑定就變得很容易了。説到青銅器鑑定,專家、藏友都説了很多,器形、紋飾、銘文、鏽蝕、皮殼、鑄造工藝等方面都對,才是到代老器物。我們看到器物,就要按照上面特徵,與大腦儲存的真器信息逐一比對了。發現不一樣的地方,那就要問為什麼?逐一解開了心中每個疑惑,這個鑑定工作才算完成。
如何才能掌握到這些基礎知識?那就要多學習,除了去買幾本書看,瞭解基礎知識,還要常去博物館觀察有明確出土紀錄的器物,觀察上面提到的五大特徵,來個理論結合實際。買個假東西成千上萬,不要捨不得錢學習。
歷史的東西都有個縱向和橫向比較。同一時期的青銅器不同種類,限於技術水平,工匠們用的工藝、材質以及紋飾甚至銅器的薄厚也差不多。而隨着歷史發展,技術進步同一種類青銅器會不斷變得更先進,從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當然隨着替代品出現,青銅藝術出現了衰退期,僅僅是指藝術水平,鑄造技術是不會的。
從這個角度來説,大家首先就學習夏商周每個時期的青銅器共有特徵是什麼。每種器物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的特徵都要掌握。有人問了,需要這麼多知識嗎?我認為是需要的,否則怎麼能稱為鑑賞呢?有人説了,古董販子會看皮殼和鏽蝕,也會判斷真假呀!從目前看,鏽蝕、皮殼仿造還能看出來,但是不光要知道真假,還要會斷代,不能把西周的鼎説成夏朝的,那也會讓人笑話的。
有些初學者急於求成,讓教給他鑑定技巧和方法。其實沒有什麼技巧,據説清以前的造假者不知道有墊片,所以這個可以當成一個鑑定清仿的鑑定技巧。但現在不一樣了,造假者的知識甚至比我們還豐富,知道我們都不知道的特徵。那好像不好鑑定了,其實不然,造假者唯一的缺陷是要計算成本,和古人不計成本的做法完全不一樣,這樣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加上青銅器千年的變化和幾十年的變化有根本區別。
圖1 錯金銀鳥獸形盉 上海博物館藏
學習幾個鑑定技巧很容易,但造假者會與時俱進,不斷更新造假技術,掌握的技巧有可能很快就被克服了。關鍵是要有正確的鑑定思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發現與真器的不同,否則你大腦標本庫越多,損失越多。
舉個鑑定例子,按照五大特徵逐一找茬,來鑑定。
圖2 器身的紋飾
圖3 盉蓋和提樑的紋飾
圖4 器物外底
圖5 器物鏽斑地子
第一步看器形,先從大腦中找與圖1相類似的器形,發現甘肅涇川出土過相似的器物盉。器形過關了。
第二步,觀察器身的鱗紋、斜線紋,符合戰國風格(見圖2)。整體感覺也不錯,那能就此説是東西沒有問題嗎?當然不能,因為器物整體還沒有看完。再進一步觀察盉蓋子和提樑的紋飾,與戰國時的紋飾相符(見圖3),沒有發現疑問。
第三步接着觀察看外底,發現墊片,符合當時的特徵。特別是腿的連接方式符合東周出現的分鑄焊接方式。
最後一步,觀察整體器物上的鏽斑地子,觀察圖2~圖5每個部位的細節圖片,發現鏽斑、地子鏽色乾爽、自然,符合真品特徵。
整個鑑定過程沒有發現任何疑問,説明是個真器,沒有拼湊、作假的嫌疑。這才是完整的一個鑑定過程。因為這件器物沒有銘文,所以就少了一大特徵。
青銅器鑑定是個複雜而瑣碎的過程,需要平常知識的積累,更需要正確的思路。否則許多文博專家鑑定鬧笑話是什麼原因呢?他們知識很豐富,天天與真品打交道,就是因為鑑定思路不正確,只在器物上發現了與真器相同的幾個特徵,當然掉到造假者的陷阱裏了。只有仔細觀察,檢查所有特徵,這樣鑑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整鑑定,也不會鬧出大笑話了。
來源:《文物鑑定與鑑賞》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