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比《八佰》更真實”,“這是‘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奮戰的歷史畫面”。日前,一段“四行孤軍”從戰鬥到撤離的真實影像資料,憑藉比電影更真實的呈現,引發觀眾的轉發熱議。影像中,一組由美聯社攝影記者海嵐·里昂近距離拍攝的照片,因為罕見的清晰質感顯得格外珍貴——撤退戰士們青澀的面龐上,寫着對未來命運的茫然,他們此時還不知道,命運對他們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這段真實影像,出自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這部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融媒體中心出品的大型紀錄片,本週一晚開啓首輪播放。作為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後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這部作品展示了不少初次公佈的影像資料,一經播出便受到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目前全國範圍內對二戰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學術資料十分有限,將八集篇幅的《亞太戰爭審判》稱為“與學術領域攜手並肩的作品”也不為過。令人意外的是,撐起這樣一部作品的,是一支以80後女性成員為主,還不足十人的團隊。在紀錄片播出的當口,記者專訪了《亞太戰爭審判》的總導演陳亦楠,揭秘作品的幕後創作故事。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日本戰犯藤田茂回國後多次率領中歸聯成員來華謝罪,期間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憑真誠打動嚴謹學者,80後團隊為故事奔赴海角天涯

《亞太戰爭審判》並非一蹴而就,陳亦楠團隊之前就製作過撬動巨大國際傳播效應的兩季紀錄片《東京審判》,“這些作品為我們這一次的創作積澱了大量資源與經驗”。五年前四月的一天,陳亦楠為了尋找一支由美國軍方攝影團全程跟拍的東京審判影像資料,走進了華盛頓美國國家檔案館,她與這一歷史題材的創作緣分也就此開啓。“那捲16毫米膠片被放在一個鏽跡斑斑的鐵盒裏,我不得不用筆將盒蓋撬開”,打開那段70年來乏人問津的影像資料,便是打開了一段塵封已久卻不該被遺忘的歷史記憶。

《東京審判》紀錄片系列,團隊一着手就是多年。在國家公祭日、“七七事變”紀念日等重大節點,這一紀錄片系列在海內外多家電視台和網站播出,引發業界巨大反響。但其中最令團隊成員自豪的是,“這個用事實説話,代表中國聲音的作品,在第一時間主動回擊了當年日本NHK播出的同名紀實劇集《東京審判》中的錯誤史觀”。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陳亦楠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內

打撈嚴肅的歷史,並非易事,學術深潛的定力、領域資源打通的魄力,缺一不可。陳亦楠尤記得第一次遇到上海交通大學戰爭審判與世界和平研究院首席專家、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的情景。“當時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前期,因為這一領域的複雜性與專業性,程教授回絕了不少為應景選題而來的媒體”。為了説服權威學者加盟,團隊成員幾乎將相關領域的學術作品讀了個遍。與專家見面時,主創的資料文件中插滿了彩色小紙條,談論時對各種歷史細節刨根問底,這份真誠專注打動了學者。如今,程兆奇也成了《亞太戰爭審判》的學術指導與總顧問。

作為《東京審判》的拓展與延續,團隊在《亞太戰爭審判》中走得更遠。他們跨越四大洲,遠赴澳大利亞、俄羅斯、美國、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巴布亞新幾內亞等1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實地拍攝和採訪,在29所世界級檔案館裏挖掘了大量珍貴歷史影音資料。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少之前從未被納入紀錄片鏡頭的精彩畫面,紛紛入鏡。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一狼一虎”伏法當日,上海市民們爭賭日本戰犯遊街示眾

巧合的是,紀錄片中還存在與熱映大片《八佰》呼應的情節,其中不但有當年戰士戰鬥、撤離的真實影像資料,還揭秘了故事的部分結局:“八百壯士”中的57人,被日軍帶去了萬里之外的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之後還參加了二戰後澳大利亞對日戰犯審判。“八大同盟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相繼成立了50多個BC級戰爭犯罪法庭,線索看似散亂,但隨着調研的深入,我們發現,許多人類的命運與故事是相互纏繞的。”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八百壯士”田有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做苦役時隨身攜帶的“謝晉元紀念章”

生動剋制的鏡頭,將畫面停止在應該停止的時刻

《亞太戰爭審判》受到業界廣泛關注的,還有區別於傳統同類型作品的生動鏡頭語言實踐。紀錄片中,一段二戰期間中國舟山漁民自發救援落水英國士兵的故事,被網友剪輯成短視頻,收穫巨大網絡傳播、關注效應。這段故事中,不但出現了大量珍貴的黑白歷史資料畫面,解密了一段英國資料館中英國士兵描述親身經歷的語音資料,甚至還有不少攝製組對當年英國獲救老兵與施救中國漁民的實地探訪鏡頭——音頻與視頻、檔案資料與實景拍攝、親歷者口述與畫外音描述相結合的操作手段,極大豐富了歷史敍事的豐富性與公信力。

“一方面我們想要將最新、罕見的歷史資料儘量多地展示出來;另一方面,我們不想把紀錄片做成乏味的傳統資料片。”陳亦楠説,這種表達形態的豐富,是專業嚴謹度的要求,也是市場審美的呼聲。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攝製組在英國採訪被舟山漁民救起的莫利先生,他是英國唯一健在的里斯本丸倖存者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攝製組採訪當年參與救援的林阿根老人,令人唏噓的是,老人不久前離開了人世

理解紀錄片的拍攝理念,要看呈現的鏡頭,更要看被捨棄的畫面。為了引入更為專業、客觀的國際視角,打通海外傳播渠道,《亞太戰爭審判》中講述中國審判的三集裏,專門引入了一位外國主持人——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院教授顧若鵬。紀錄片中一段,顧若鵬來到河南探訪當年地道戰現場,在採訪到當年因日軍投入地道中的毒氣而家破人亡的受害者家屬時,珍重家人的顧若鵬深受觸動,哭了出來。但紀錄片畫面,定格在了主持人眼圈發紅的時刻。“對於觀眾來説這其實就夠了,比起哭泣,這種隱忍式的展現,規避了苦情、煽情的質疑,反而更能凸顯平衡客觀的視角。”在將“不要關閉鏡頭”視為圭臬的紀錄片領域,這種罕見的迴避,藏着紀錄片人對作品基調的思考。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顧若鵬正在進行採訪

值得一提的是,《亞太戰爭審判》的傳播並未終止於國內熒屏。陳亦楠透露,攝製組還將聯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基於紀錄片拍攝中集納的諸多珍貴歷史資料製作12集口述史,並擬出版配套書籍,收錄拍攝內容及幕後花絮以及導演手記。“走出去”的步伐也未停歇:目前,不少國外主流平台與發行商,已經向紀錄片投來橄欖枝。“正視歷史並非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呼籲和平,反思歷史教訓,避免重蹈歷史覆轍,讓全人類更好地面向未來。”陳亦楠説。

圖片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提供

作者:張禎希
編輯:黃啓哲
責任編輯:李婷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7 字。

轉載請註明: 跨越四大洲13個國家打開塵封的往事,大型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 正視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