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國慶長假,受制於國外疫情的影響,國內遊以及周邊遊成為很多家庭出門度假的首選。來自文化和旅遊部的信息顯示,中秋、國慶假日期間,全國將有超過1萬家A級旅遊景區正常開放。而來自美團門票的趨勢數據顯示,包括故宮博物院、北京環球度假區、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中國天眼科普基地、上海自然博物館等景區,已提前進入線上預訂的高峯期。
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遊客有一顆想要放飛自我的心,卻又訴諸於安全需求;景區樂見人氣滿滿的“氣氛值”,卻擔心防疫安全……在剛需與安全之間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預約旅遊是應對疫情的應急之策,而放眼長遠,它也是景區在城市數字化轉型關鍵時期“扎穩內功”的關鍵,有助於景區提高運營效率,在園區服務上提質升級。
從“應急之策”到“大勢所趨”,讓預約旅遊成為“安全鎖”
離開小長假還有幾天,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已經為“十一”黃金週做足了準備。比如,景區增加了“十一”期間遊客喜歡的演出場次,以便進行更有效的分流;公園還利用一部分後場空間,優化園區遊覽風景,以降低人羣集聚的密度。
這些舉措,一方面來自經驗值——這家從2018年開業的公園,總是節假日遊客打卡上海的一個網紅點。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底氣”,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總經理李紹君説,從開業之初,景區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預約系統,這意味着海昌海洋公園能夠以預約數據為前提,通過佈置新的場景、改變客流動線來進行提前干預,為防疫做合理規劃。數據顯示,過去三年,海昌海洋公園的總入園人次中,預約旅遊的已佔到83%,去年這一數字甚至提高到九成。
預約旅遊並非新鮮事,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有旅行社開始嘗試,推動不少景區進行數字化改造。而去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則加快了“預約旅遊”在供需兩端的心智滲透和實踐動力。以文博場館為例,美團門票數據顯示,2021年至今較2019年,用户當日購買門票的比例下降17.3個百分點,提前1天預訂的比例則上升10個百分點。
事實證明,在門票預約等方面有所準備的景區,也率先從疫情期間旅遊與安全之間的“矛盾”中闖出一條路來。北京故宮博物館從2017年7月開始正式推進全網絡售票,並且在3個月後取消了窗口售票模式,確保遊客分時、限流、實名制參觀。這些改變成了疫情期間的“三把斧” ——2020年5月1日,故宮博物館恢復開放,這套門票預約系統與北京健康寶打通,觀眾在進入故宮博物院前必須核錄“北京健康寶”,經查詢健康狀態良好後,方可激活門票。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審視旅遊行業,景區過去採用的傳統管理手段、方針標準難以滿足當下的需求。”中國旅遊協會地學旅遊分會副會長潘肖澎認為,景區要做到在疫情防控下旅遊管理的端口前置,建立和完善可流控、可錯峯的預約旅遊體系,是當下最有效、最直接也最必要的一個手段。
2019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就曾指出,要“推廣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合理確定並嚴格執行最高日接待遊客人數規模”,明確到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這意味着,預約旅遊不僅是應急之策,也是大勢所趨。
數字技術助力景區“提內功”,為企業提質構建“新服務”
對於遊客而言,預約旅遊相當於多了一道“安全門”,而對於景區而言,它也絕不是一種限制,相反,如何發揮預約旅遊的優勢,對於當下旅遊行業快速“回血”、提振信心更加關鍵。
在預約旅遊上深耕向前,李紹君有這樣的感觸,“旅遊行業的特點是高峯日和平日入園的人次差距明顯,通過引導錯峯遊園、削峯填谷,能夠提升遊客的遊玩體驗。”今年4月,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在公益月策劃活動,實現兒童免票入園的線上預約,當月預約量就達到3萬多人,同時,通過門票預約系統,數據在後台跑腿,線下可開啓快速通道入園,提升了體驗感。
門票預約只是一個起點,從運營價值的角度來説,它能夠解決旅遊行業的多個痛點。譬如,對於景區打擊黃牛現象,預約旅遊就是一劑良藥。今年7月剛剛揭開面紗的上海天文館,開業即火爆,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也被不少黃牛盯上了。就在前不久,上海天文館一口氣封殺了2000餘個異常賬號,這背後就是預約旅遊背後的數據功勞——如果某個賬號在短期內購入了一定數量的門票,系統就能夠預判認為出現了“行為異常”。
“實施預約系統之後,周邊的黃牛少了很多。”李紹君認為,“黃牛黨”的消費,一方面是實名制購票、預約購票等方式對門票的購買條件進行了限制,另一方面,景區也會針對購買規則不斷進行優化。上海海昌海洋公園目前就探索出了一套彈性方案:常規購票時,一張身份證可以購買五張門票,而在促銷期間或者重要的節點,每張身份證只能限購一張門票,保證時間體系、價格體系的正常運轉,最大程度把黃牛拒之門外。
做好數字化轉型升級,是為了更好的“提內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鍾櫟娜認為,前端預約和後端入園環節要實現配套,通過數據流轉,賦能景區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數字化”到“數智化”,抓牢數字化轉型的新契機
旅遊行業立足當下,更要放眼未來。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章,無疑為行業指明瞭方向。今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隨即發佈《“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科技創新規劃》,強調“推進預約、錯峯、限量常態化技術研究,研發自主預約、智能遊覽、線上互動、資訊共享、安全防控等一體化服務和用户智能管理的綜合平台”。
從長遠來看,預約旅遊是整個旅遊行業抓牢數字化轉型風口的新契機,但它的發展水平仍然參差不齊。來自艾媒諮詢的數據顯示,當前景區門票線上化率僅為22.4%,服務數字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但事實上,消費者端的習慣已經養成,觸達界面也相對完善。艾媒諮詢的調查顯示,52.8%的遊客會通過第三方服務平台預約景區門票,提升出遊計劃可控性。
而在技術方面,包括美團等在內的互聯網第三方服務平台也推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幫助技術儲備不足的傳統景區搭上數字化的快車道,並通過“多碼同屏”的探索實踐,改善遊客體驗,提高景區運營效率。
從“數字化”到“數智化”,則是一條更為長遠的路。
如今的旅遊是人找服務,但在疫情防控與旅遊安全的新背景下,未來能不能變成服務找人,從全區域、全時間、全空間來保障遊客整個旅遊鏈的安全呢?
在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的設想中,預約旅遊的端口可延伸出更多可能。黃璜説,現在很多旅遊並不在傳統的景區範圍內,也沒有傳統景區的概念,而是在廣闊的生態空間裏旅遊,在這種情況下,旅遊安全信息難以主動精準地到達旅遊者,而如果能通過預約旅遊的端口,利用大數據精準預測行程,景區就能把地質、氣象、治安、食品安全、交通等各種旅遊安全信息精準地推送給遊客,實現“數智化”服務,實實在在促進運營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徐晶卉
編輯:張天弛
責任編輯:戎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