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的‘活化’,是不是隻有旅遊開發一條路?”在近日舉行的“多元協作 遺產創新”古鎮保護同裏論壇2023上,同濟大學教授伍江拋出的話題,讓現場的專家學者陷入沉思。
小橋、流水、人家,承載着中國人的鄉愁。江南水鄉古鎮因水成鎮、因水成街的風光,成為許多人特別的記憶。在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古鎮被保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旅遊大發展,在利益的驅動下古鎮之間相互攀比,而後相互抄襲、利用——這個古鎮賣萬山蹄,那個古鎮就賣狀元蹄,換個名字,實際上都是紅燒豬蹄。糕點也是,這邊賣狀元糕,那邊就賣吉祥糕,實際上都是一樣的糕點,古鎮開發陷入“千篇一律”。
同質化之外,古鎮還有“空心化”的問題,即人不住在裏面。翁丁古村的大火事件就是一個慘痛的例子。這是一個自然古村落,位於雲南省臨滄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是中國佤族歷史文化和傳統建築保留最完整的原生態村落之一,整個村子位於大山之中,房屋建築為全木結構茅草房,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為了發展旅遊,這裏百姓的房屋都被置換了出來。當大火起來之後,居民都逃出來了,但在外面看着,不去救火,因為這些老房子不是他們的房產……
“古鎮保護中人是最關鍵的,有人在,古鎮就在。”古城鎮保護專家阮儀三曾多次呼籲,古鎮要作為居住地的遺產社區進行可持續發展,而不是作為博物館式的陳列保護;要激發原住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人都跑光了,古鎮很快就蕭條下來了。因為對於這些古鎮來講,房屋的修繕是很重要的,如果時常有人居住,房子出現一些小問題,就隨時可以修補。特別像江南地區的房子,下雨天容易漏雨,你把漏的地方補上就好了。但如果無人居住,房子也無人維修,那麼它很快就會腐爛掉,人們也就很難在裏面居住下去了。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惡性循環:沒有人住,房子壞,房子壞,人不願意住。”在阮儀三眼中,周莊、同裏、烏鎮等江南古鎮相對來説一直比較注意房屋修繕和保護,在古鎮經濟發展起來以後,還專門成立了古鎮保護基金,專款專用,用於日常維護和基礎設施改善。“這樣一來,古鎮保持了它原本的風貌,發展旅遊有了底氣,老百姓對自己家鄉也有了感情,當代年輕人也不用再出去打工了。他們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又給古鎮帶來很好的活力。“
伍江坦言,比起幾十年前阮儀三剛開始投入古鎮保護時的境況,如今的形勢要好很多。“我們從來沒有過像現在這樣自上而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然而遺產保護依舊面臨極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重視文物保護,但對建成遺產缺乏完整有力的保護體系;重視單體保護,但對成片歷史風貌(文化景觀)的保護理論弱、方法少、成效差;重視規劃設計,但對常態化維護缺少制度設計與技術手段;重視遺產展示,但缺乏更新活化機制。”伍江説,還有一些地方熱衷推動文物申遺,但對保護工作本身缺乏熱情、缺乏手段、缺乏機制;熱衷發展文化旅遊,但卻往往本末倒置,將旅遊作為目的甚至不惜以破壞為代價;熱衷“歷史風貌再現”,但對現存的遺產及其環境視而不見甚至刻意拆除後“重塑”。比如,有些地方的文化遺產掛牌以後,成為旅遊熱,成為網紅,這本是好事,但是針對其的日常管理更多聚焦在怎麼組織遊客上,而不是怎麼去維護文化遺產本身,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了古鎮文化遺產核心價值的保護與傳承。“這就本末倒置了,無異於殺雞取卵。”伍江認為,對於建築而言,它的維護階段遠遠大於它的建設階段,這是一個漫長且需要持之以恆的過程,一味迎合旅遊市場的發展是不可取的。“面對存量更新時代遺產保護的新要求,我們的觀念、理論、方法、思路都需要創新。”
“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中,我們都要做有心人,因為這是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傳承。假如我們再不去認真來做保護工作,很可能就要毀在我們這一代的身上,對此,我們已經有很多教訓了。”年近九旬的阮儀三因身體原因未能到現場,他通過視頻致辭表示,古鎮留下了眾多美好的歷史人文景觀,是經久不衰的重要旅遊資源,要好好地保護和愛護她,保護她的內涵,保護她的外貌,同時也要讓她適應現在時代的要求,得到新的成長和發展。
“長三角地區水鄉古鎮星羅棋佈,彼此地理相鄰、文化相似、語言相通、民俗相近、情感相聯,十數個古鎮攜手聯合申遺也已走過23個年頭,尤其是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實施以來,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遺產保護非一城一隅之力、一人一物之功,更非一時一刻之事。”在同裏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佳雨看來,多方協同合作,是未來古鎮保護利用的必由之路。“我們欣喜地看到,正如這次論壇的主題‘多元協作 遺產創新’,當我們古城古鎮古村,專家遊客居民攜起手來,古典與現代相融、城市與鄉村相匯,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江南水鄉新圖景躍然紙上。”
2021年5月,由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和同裏鎮人?政府共同舉辦的“遺產創新·未來可期”同裏遺產保護論壇和系列活動在水鄉古鎮同裏舉行,論壇以探討江南水鄉遺產保護和保護創新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 學者、保護機構、地方政府等,深入的交流帶來思想的碰撞,多層面的參與帶來創新的靈感,還特別設立了青年遺產論壇,併發起了“讓更多青年人蔘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的《同裏倡議》,聚集了各個領域參與遺產保護的年輕人。
為進一步落實《同裏倡議》,當天的主論壇上,“江南水鄉遺產保護創新實驗室”揭牌。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遺產中心主任趙雲、廈門大學人類學系主任教授彭兆榮、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名城分院院長鞠德東、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杜曉帆、安徽建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仁義、蘇州名城保護集團古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殷銘、蘇州市吳江區文保所高級工程師劉延華分別做了《從歷史城鎮到建築羣——江南水鄉古鎮申遺再思考》《中式哲理:土地生長的道理》《歷史城區整體性保護與更新實踐》《文化自信引領下的鄉村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鄉村遺產利益相關者為中心》《績溪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展示實踐》《多元結構影響下的蘇州古城保護和更新》《多元協作,搶救保護瀕危文物——以太湖水利同知署舊址保護利用項目為例》主題演講。
此外,本次古鎮保護同裏論壇還設置了青年論壇及中英遺產數字化與創新沙龍、遺產社區沙龍等多個遺產保護沙龍。
作者:李婷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