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美利堅民族的多元性與統一性
魯宸伊
(西北師範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70)
[摘 要]相較於世界上其他民族,美利堅民族則是一個特殊的民族。即使現在,美利堅民族的人們仍然使用包括英語、德語、法語、印第安語和拉丁語等語言。他們在日常用語、社會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都有着較大的差異。但同時你會發現,對於民族統一性強烈的認同意識卻又是美利堅民族最顯著的特徵。因此,簡單地判斷美利堅民族特性的看法都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本文則試圖從多元性和統一性兩個方面來談談美利堅民族。
[關鍵詞]美利堅民族;多元性;統一性
美利堅民族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強大、繁榮的民族之一。作為這樣一個備受全世界人民矚目的民族,美利堅民族所擁有的與眾不同的特性使它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和獨特的魅力,這種特性便是美利堅民族包羅萬象的多元性與對美利堅合眾國強烈認同感的統一性這二者融合的體現。
一、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在探討美利堅民族的特性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清楚該民族的歷史由來。《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民族的定義如下: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出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1)民族是這四個特徵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民族是長期形成的社會統一體,是基於不同地域的各個種族在經濟生活、心理習慣、語言文字及歷史發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美國是唯一可以使人看清它的民族成長的國家。
語言是能夠把人們聯結在一起的紐帶。(2)十七、十八世紀以來,大批移民從歐洲湧向北美,主要包括英吉利人、愛爾蘭人、蘇格蘭人、法蘭西人、荷蘭人、德意志人、瑞士人、瑞典人、猶太人等,但總體以英吉利人為多。基於新英格蘭的經濟發達和人口眾多,因此在殖民地中處於領導地位。各族移民一踏上美洲土地就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通常不堅持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同時混合居住,這就使英吉利語成為殖民地各種語言中的佼佼者,成為美利堅民族的民族語言。(3)
北美臨大西洋的十三個州則是美利堅民族形成所需的共同地域。移民們一來到這裏就立即開始了建立新的家園的活動。優越的地理條件對發展農工商業極其有利,也大大促進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4)
共同的經濟生活是構成一個民族的必要條件。移民們運用各種自然資源而進行的生產活動,推動了各殖民地之間的經濟聯繫。隨着生產活動的開展,南部農業和北部工商業都發展起來。到18世紀中葉,新英格蘭各主要城市已由許多渡船、橋樑和道路網連接起來。從紐約到波士頓,從波士頓到查爾斯頓均有道路可通。內河和沿海水路打通了各殖民地之間的壁壘,使得南方農產品北運,北方工業品南銷。新英格蘭及中部殖民地向南部輸出毛紡織品、鐵器、玻璃、船舶等工業品;南部殖民地向北部輸出煙草、穀物及其它農副產品,費城的紙張則向各殖民地輸出,為它們的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5)費城、紐約和波士頓逐步發展成為北美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統一的北美市場便由此形成。
隨着統一市場的形成,各殖民地間的文化交流也日趨頻繁。各種非英文化成分和主流文化在衝突中發生融合,這就使得各個移民族羣之間的差異不斷縮小,並且逐漸趨同,最終共同熔鑄形成了具有其內在統一性的美利堅文化。
到18世紀中葉,在北美的英屬殖民地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美利堅民族。
二、美利堅民族的多元性特徵學術界越來越多地關注美利堅民族早期發展的多樣性問題。各族移民的來源不同,各個殖民地的建立也或早或遲,因此,各殖民地間的地域界限分明,同時還有其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結構體系,早期移民們經常會為各自的利益而彼此爭吵或私鬥。(6)從美國獨立後到美墨戰爭爆發,美國人自認為是歐裔美洲人,或認為自己是弗吉尼亞人、賓夕法尼亞人、佐治亞人或羅德島人等。這表明,在當時美國人的意識中帶有濃厚的地方主義色彩。(7)
大批歐洲移民們蜂擁而至,揭開了美洲殖民地開拓的序幕,他們迅速地將本國的親朋好友召喚到自己的定居地。1683年德意志移民在費城附近建立第一個定居點,即日爾曼敦,緊隨其後的便是許多德意志人到這裏居住。美國建國後,賓夕法尼亞州的德意志人佔其總人口的1/3,他們講德語,信仰路德教。新阿姆斯特丹是荷蘭人的聚居地,他們講荷蘭語,信仰新教,從事航海貿易和農耕業。同時,猶太人很早就在該地建立了自己的定居地,他們主要從事商業活動,並且擁有自己的猶太教堂和文化活動中心,因此,很難同化他們。新奧爾良周圍聚居着法國的胡格諾教徒和後來大革命中逃亡而來的貴族移民,他們將歐洲的高雅文化和大量的資本帶到美國。在路易斯安娜地區聚居着大量法蘭西人的後裔,他們主要從事漁業和農業。除此之外,在美國還有愛爾蘭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巴斯克人等,他們都以自己的民族為中心別族聚居,由此形成了許多具有強烈自我保護色彩和排斥性的移民聚居圈。(8)
移民的別族而居和以地區為界的宗教信仰是地方主義民族意識形成的根源。當時在新英格蘭,居住着信奉英國國教的移民;弗吉尼亞是信仰純正英國國教的避難所;馬里蘭是羅馬天主教徒的聚居地;羅德島是清教徒們的定居點;賓夕法尼亞則對所有教派的移民都敞開大門;逃亡者都湧向北卡來羅納;海盜和冒險家則青睞南卡羅來納。宗教觀的分歧,使他們的價值觀、是非觀等許多觀念都有天壤之別。移民們的生活習俗自然也就各有不同。(9)
通過長期對殖民地的研究,美國曆史學家將它們劃分為四大區域:新英格蘭地區是指馬薩諸塞、康涅狄格、羅德島、新罕布什爾;大西洋沿岸中部包括紐約、賓夕法尼亞、新澤西、特拉華;切薩皮克地區則有馬里蘭、弗吉尼亞以及下南部的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每個地區都有其突出特點,如:新英格蘭地區的信仰以清教為主,經濟則為中小土地佔有、混合型經濟;中部以生產穀物而遠近馳名,同時也是一個宗教信仰和族裔多樣化的地區;切薩皮克地區主要為使用奴隸的煙草種植園;下南部地區為奴隸制,以種植稻米、靛藍為主要經濟支柱。(10)
綜上可知,美國社會從聚居地、語言、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都表現出美利堅民族的多元性特徵。
三、美利堅民族的統一性特徵有着“熔爐”之稱的美利堅民族卻表現出強烈的民族團結,以及具有高度包容性和統一性的社會活力。
現今的美國由十三個殖民地發展而來。當時的北美殖民地在種族、宗教、文化上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同質性。早期殖民地中,除少數印第安人和黑人以外,白人大都來自英國。在宗教方面,90%的白人移民是新教徒。儘管隨着殖民地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社會的演進,各個地區居民的成分變得日益複雜,宗教和文化上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多樣性的成分,但這種多樣性卻始終未改變殖民地的文化格局,整體來看,北美殖民地仍然是以英裔文化為主的。
每個民族在建立之初最先要考慮的都是如何構建自己的民族認同感。“美國信條”的產生則為美利堅民族的認同感問題提供了思想基礎。1944年,瑞典人加納·默達爾提出:擁有各種民族根源、來自不同地區、信仰各自信條並賦有不同膚色的美國人共同遵從西方國家都阪依的最明確無誤表述的總的理想體系,即:所有人的尊嚴與平等的理想,人的不可剝奪的追求自由、公正與機會的權利。默達爾把此稱為“美國信條”,不管新舊移民認同主流文化還是本族文化,但他們都認同於由“美國信條”所界定的美國政治文化。從這裏可以看出,美國各族裔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11)
同一族裔聚居為民族分離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條件,因此,美國一直反對某個族裔集中定居於某地並單獨建州,以此來保證美國是真正的“合眾為一”之國。建國之初,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德意志人要求國會劃分一些州專門供其居住,但遭到國會拒絕,往後便再無此例,任何一個族裔都不能擁有具有排他性的居住地。這樣就使整個美利堅民族在美洲這塊土地上分散雜居,避免了某一族裔集中於某地並把持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的現象。(12)
對於殖民地而言,共同的政治歸屬是其主要的限制,它能夠將分離的各殖民地聯結起來,併為他們互通有無創造條件。在這個“限制”的框架下,經濟上的相互往來為各殖民地打造了相互聯繫的市場;日趨通暢的交通和通訊,以及各族移民在不同殖民地間的遷徙流動,增進了彼此的交流。這一切都有助於將各殖民地推向聯合。英裔移民占人口的多數,他們在價值觀、生活文化、政治體制等方面都保有共同的淵源,具有極大的共性,而這種共性則是一種強勁的凝聚力,將十三個原本存在利益分歧和社會差異的殖民地聯合起來,成為一個能夠很好地融合差異及多樣性的共同體。(13)美利堅民族形成的過程就是這個包容差異和多元性的共同體的成長曆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內在統一性的民族。在其民族形成的過程中兼具了多元性和統一性的因素,使這兩個方面同時成為美利堅民族最為突出的特徵。儘管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作為主體的白人族裔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歧視和不公,但強大的包容性和巨大的向心力使得美利堅民族成為當今世界最為統一、繁榮的多民族國家。這也為世界上其他多民族國家在處理和解決民族問題方面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鑑的經驗。
參考文獻:
[1]王昊.美利堅民族的一體多元性 [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7):87-90.
[2]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M].董國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頡普.關於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1981,(2):32-41.
[4]李劍鳴.美國通史[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張小兵,張彬.論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J].延安大學學報,1999(3):67-72.
[6]胡鐵生.多元民族的整合及歐洲政治哲學的影響——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及其文學發生學的全球化因素分析[J].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6):176-180.
[7]董小川.美利堅民族認同問題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6(219):48-56.
[8]黃兆羣.美利堅民族形成芻論[J].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0(4):35-39
[9]張濤.英法對北美整體性的認可與美利堅民族的形成[J].世界歷史,2003(5):20-27
註釋:
(1)王昊:《美利堅民族的一體多元性》,《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7期。
(2)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董國良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1頁。
(3)頡普:《關於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問題》,《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4)頡普:《關於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問題》,《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5)頡普:《關於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問題》,《蘭州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6)李劍鳴:《美國通史》第一卷,《美國的奠基時代》,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
(7)張小兵,張彬:《論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延安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8)張小兵,張彬:《論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延安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9)張小兵,張彬:《論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形成》,《延安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10)李劍鳴:《美國通史》第一卷,《美國的奠基時代》,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頁。
(11)王昊:《美利堅民族的一體多元性》,《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7期。
(12)王昊:《美利堅民族的一體多元性》,《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7期。
(13)李劍鳴:《美國通史》第一卷,《美國的奠基時代》,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頁。
作者簡介:魯宸伊(1988-),女,甘肅蘭州人,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美國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