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覆滅已經109年,為何至今還有人守皇陵,工資是誰給的?

由 解洪海 發佈於 休閒

我國古代的啓蒙教材《朱子家訓》中有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雖然只是一句很簡單的話,但是卻反映了我國古代對於祭祖這件事的看重。千百年來,上到天子,下到黎民百姓,都對祖先充滿了敬畏和尊重,可以説祭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對祖先充滿了敬畏和尊重,相信人死後還會有靈魂的存在,中國古人們在為過世的家人選擇安葬的方式、地點和規格時都有一套嚴格的傳統,我國古代“事死如事生”,墓葬的風水、建築和陪葬品都是很講究的,如果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其陵墓自然也是奢華到了極致。

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20世紀初覆滅,距今已經過去109年了,那麼為什麼清皇陵還有人在守墓呢?這些人的工資是誰給的?


清王朝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王朝,在入主中原以前,建立清王朝的滿人在山海關外生活。因此,清王朝的創始人努爾哈赤、第二位皇帝皇太極都葬在關外的瀋陽,直到順治皇帝時清軍入關,建立了統一的清王朝,定都北京之後,清朝的皇帝才開始葬在北京,並形成了清皇陵羣。清朝的皇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前者葬着五位皇帝,後者葬着四位皇帝。除此之外,還有後妃、皇子等皇族的墳墓。

自清王朝建立以來,對於皇陵的祭祀就是統治階級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為了保護皇陵、安排日常維護,清王朝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樣設有總管大臣,在陵寢的附近還有一些旗人的村落,他們在這裏肩負起看守、保護皇陵的責任,一代代生活下去。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但是那時候的清王朝統治者、末代皇帝溥儀僅僅是退位,依然根據優待的法律在紫禁城裏生活,而國民政府也委派了一些工作人員守衞皇陵。


國民革命的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等軍閥竊取,於是中國大地又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亂之中,清皇陵的看守工作也因此懈怠了。軍閥孫殿英為了竊取陵墓中的珠寶,派軍隊包圍了清東陵,毀壞了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盜走了大量錢財和文物,震驚中外。在結束了戰亂,建立了新中國之後,清朝的皇陵作為國家的文物保護單位,派遣了一批文保部門的工作人員到這裏進行保護和維護工作,而這時候秦皇陵的守墓人都是國家發予工資。


除了國家文保單位的工作人員之外,也有一些曾經的八旗子弟的後人自發到這裏來守墓,這些人就是當初那些住在附近的守墓人的後代。對於這些人來説,皇帝和封建制度自然是不存在了,但敬畏祖先的傳統還在,做這些事對於他們的意義就像是我們現在清明節祭祖一樣,完全是一種文化傳統,而不具備政治上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