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市區東北約24公里處,臨渭區孝義鎮孝義村內,有一座石砌花雕的澇池。1981年3月,這座澇池就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7月3日,它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孝義鎮東臨大荔縣李家村,南面與華州區隔渭河相望,不僅有“雞叫一聲聽三縣”的説法,也是“水旱碼頭,三縣聚商”的地方。明清時期,這裏先後出現嚴、趙、喬、柳、王、吳等富豪家族,經營的各種產業遍及省內外,收入豐厚的銀子用車拉船載,所以孝義有“銀城”的美譽。
如今,漫步在孝義鎮的街道上,兩側依然可以看到大量明清時期古老的民居。這些府第建築保存完好,周圍的木雕石刻很精美,堪比當年大城市的街景。
從東向西拍攝
從西向東拍攝
在村莊中心,道路的南側,有一座小廣場,旁邊便是巨大的澇池。據説,它修建於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整體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5米,東西寬約20米,深度大約3米。
在澇池的東北角和西北角,有兩條流水的通道,伸向東西兩側大街。每逢雨季的時候,雨水沿着街道流進澇池:西北角是入水口,將水導入澇池中;當澇池蓄滿以後,池水沿着東北角的通道排出,起到了“防洪排澇”的作用。
澇池全景
澇池內側
相傳,孝義鎮的這座澇池,原本名叫“天泉”。在澇池正中,有一口水井,連着渭河,通向大海。在水井裏,居住着一隻金蛤蟆,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便會漂浮到水面上,霞光萬丈,蛙聲四起。
有一天,來了一位身披袈裟的喇嘛,在澇池邊,走來走去。過了幾天,趁人不備,喇嘛在夜裏偷走了那隻金蛤蟆。從此以後,天泉乾涸,孝義衰落。由此可見,當地人將自己的命運和孝義鎮的繁榮跟這座澇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從西南向東北拍攝
從東南向西北拍攝
這座澇池四周用長條形砂石壘砌,上方一週有圍欄,圍欄高約0.8米。在圍欄中間的擋板上,雕刻着大量精美的圖案,包括動物、花卉、海水、禽鳥、博古、條帶等紋飾,線條粗獷,古樸典雅。這些紋飾大都具有美好的寓意,象徵着吉祥如意和文運昌盛,表達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經過幾百年的風雨,這些花雕損壞嚴重,雖然黯然失色,但是神韻猶在。尤其是澇池內側的花雕,保存完好,線條清晰。可惜,澇池內有積水,無法進入觀看。
條帶紋
禽鳥紋
動物紋
在澇池的東北側,道路的旁邊,有一座影壁。它由青磚砌成,上方裝飾着頂,磚雕椽頭和屋脊,縫隙間長滿雜草;下方的牆體,已經向外傾斜,被三角形護體支撐起來,勉強能夠在此挺立幾年。
這座照壁長5米,寬0.4米,高3.5米。過去,它可能位於某座廟宇或者民居的大門外;後來,建築被毀,只剩下這座影壁,跟澇池連為一體。
如今,這座影壁失去了曾經的光彩,表面張貼着各種廣告和通知,五顏六色,亂七八糟。放眼望去,影壁已經成為村子裏的一塊宣傳和公示欄。
影壁北側
影壁上張貼的廣告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