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獎牌掛滿牆,這個古村落有啥不一樣?
新華社蘭州8月2日電 題:百餘獎牌掛滿牆,這個古村落有啥不一樣?
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村民會議大廳內,獎牌掛滿整整一面牆。細問,全村共獲得120多項獎勵,其中國家級的就有7項。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胡家大莊村,這個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子,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古宅存 民風淳
“老先人給我們選了塊好地方。”胡家大莊村黨委書記胡雲説。相傳,明洪武年間,胡氏祖先自安徽績溪遷居至此。經過6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道路三縱六橫、有排水和防禦等功能的村莊格局,至今仍有20多處古宅院。
在一處有百餘年曆史的老宅裏,58歲的胡供信講述起家庭史。“蓋這個房不容易,從我太爺的爺爺手裏,一輩輩修,一點點蓋了起來。松木框架,一坡水屋頂,牆磚也是清代的。”他説。
胡供信在這座老宅出生,見證了老院子裏貧窮卻熱鬧的歲月。他説:“小時候,院子裏住着我爺爺、大爺爺兩家幾十個人。家人都孝順和睦,兩家的飯也能換着吃。最期待的是過年,每家殺一頭豬,我媽會做拿手菜‘四盤子’,早上晚上還能各看一齣戲。”
後來,親人考學、進城,老宅就由胡供信看管。小院子還是古色古香,卻更美更方便了。院裏通了電,有了上下水,花草長得旺。老宅中堂擺放着“甘肅省最美家庭”等獎牌。茶餘飯後,胡供信兩口子常拉起二胡唱起戲,其樂融融。
“我們村的人都講道理、性格温和,很少看見鄰里吵嘴。我們家裏和睦的氛圍也從來沒變過。”胡供信説。
產業興 羣眾富
開着電動三輪車,沿着硬化的“產業路”盤山而上,百畝繁茂的櫻桃園出現在胡對生眼前。
70歲的他,是胡家大莊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帶頭人。他種過蒜、蘋果、葡萄,還養過豬,“基本弄啥啥成功”。2009年開始,他試水櫻桃種植。今年,一百畝、十個品種的櫻桃為他帶來了七八十萬元的收入。
成事不能僅憑“勇”,胡對生的致富經裏少不了“謀”字。
對櫻桃種植來説,品質管控是關鍵。好果每斤二三十元也不愁賣,品相不好的每斤五六元都賣不出去。“天氣誰也説不準,但精心管護就會有效果。我要按照最好果子的標準去種。”胡對生説。
今年,胡對生種的櫻桃批發價最高達到每斤28元,“不用找出路,出路找上門”。如今,果園裏約有一半櫻桃樹到了盛果期,當年欠下的貸款已經還清。在他的帶動下,不少鄰里鄉親也開始搞起了果樹種植。全村果園面積超過2000畝,年人均純收入突破萬元。
“我們村的人心齊、心強。團結起來,自己努力,啥都能幹好。”胡對生説。
善引領 會治理
當了20多年的村幹部,胡雲有件引以為傲的“小事”:開會人到得齊。在一個有850户3800多人的大村,凝聚這樣的“向心力”並不容易。
胡雲説,過去,胡家大莊村有着鄉賢治理的好傳統。在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帶領下,村民大多都能和睦相處,出了不少人才。而今要治好村,在不丟傳統的同時,更要把大家團結在黨的周圍。
敢於讓村民提出問題、公平公正公開地解決問題,是胡雲的第二件“法寶”。早在2002年,胡家大莊村就制定了村規民約。“巷道不準私佔一寸”等規定,村上人都很遵守,這才有了今天整潔的村容村貌。村民有意見、有矛盾,都帶到村民大會上進行討論、答覆,讓矛盾化解在基層。
胡家大莊村積極發展產業。一些人外出搞建築、做家政、當保安,一些人在村上經營果園,一些人通過釀酒釀蜜、加工粉條致富。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還建成了果蔬存儲能力達2000多噸的氣調庫。“國家政策好了,產業結構調整好了,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胡雲説。
在農村,紅白喜事是每家的大事。村上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免費張羅互助。老百姓去世,會掛上“德高望重”“惠澤鄉鄰”等挽幛。
“我幹了20多年村幹部,黨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多,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越來越多,獲得的讚許也越來越多,很有成就感。”胡雲説。
更令他高興的是,這兩年,不少在外打拼的村民紛紛回鄉創業,或退休回鄉發揮餘熱。“鄉音未改,民風仍在,這才是最美的鄉愁。”胡雲説。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