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北明,濟南市章丘區垛莊鎮的一個小山村。
村莊周邊羣山環繞,草木葱蘢;繡源河如一條玉帶,潺潺湲湲從村西流過;夏季雨後,山谷內清泉競流,泠泠淙淙,枕流聽柏,養心怡情。村北秋荷泉,汩汩觱沸,獨泉成河,卵石游魚,歷歷可數,山影碧波,綠樹芳草,別有一種恬然景緻。
村莊又名北苗莊,由張姓始建於明建文二年(公元1401年)。村內主要有張、李、於、王、馬、部、田、喬、陳、孟等姓氏。相傳早年間章丘大旱,禾苗枯焦。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可憐生靈塗炭,特招來東海龍王分泰山一脈水救民飢渴,為防沿途爭搶,命其趁天黑,由地下而行,天亮送達。龍王趁夜北行,一路上心急的三次抬頭看天,終於趕在天亮前完成送水任務,解救了一方百姓。後來根據龍王行經路線方位,把三次抬頭看天的地方改為南明、北明、明水,村名由此而來。村民感念泰山奶奶的恩德,集資在村東錦屏山上為泰山奶奶建造了行宮。
村內古蹟眾多,因文革破壞,現有關廟遺存清代嘉慶年間碑刻1塊,為重修關帝廟紀功德碑;西哨門1處,高約5米,寬約10米,中間石拱高約4.5米,寬約6米,上面題額因年代久遠,已無法辨認,整個哨門全為青石壘砌發劵幹碴,未使用石灰砂漿等輔料,當為清末防捻所建,為村西進出之重要門户,亦是明清以來沿巴漏河到泰安的官道旁,北明村防備匪患的重要門户;西哨門外磚砌影壁1處,高約3米,寬約5米,正反兩面各鑲嵌有石碑兩塊,朝向村莊的一面有光緒年間修築影壁紀功碑兩塊,上所刻人名均可從各姓族譜中查到;影壁西有滲水灣一處,俗名西頭灣,為咸豐年間闔莊共建,為抗旱救災之用;其西側有石砌影壁1處,東西長約20米,高約6米,朝向莊裏一面設有神龕1處,説明滲水灣修建由來的咸豐年間碑刻1塊;西頭灣兩側遺有舂米用的大石臼2個,碾米石1個。物皆先賢先輩遺澤手惠,有些至今還在服務村民,人事代謝,物是人非,更增思古之幽。
據村中老人講,村內原有廟宇5處,靠南邊的為觀音廟,原供有觀音像,廟前為戲台,每年初一闔莊在此祭拜觀音,唱戲祈福;靠北有土地廟、關帝廟;村東北方向井峪溝內有龍王廟,天旱時,村民便將面色黝黑的龍王爺抬出“曬油”求雨;村西南方向的西崖根壘有狐仙洞1處,相傳為王姓先民所建,亦是村內求雨之地,每逢大旱,烈日當頭時,村內寡婦齊聚狐仙洞前,求仙家可憐寡婦失業,請降甘霖。狐仙洞北有井兩眼,稱為大井、小井,據説,此井聯通地下水脈,即使大旱,水亦不幹,有老人講,撒一把麥糠下去,就能從明水的西麻灣冒出來,未知真假。井旁有大禡石數塊,高達七八米,相傳為唐朝時,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官兵在此舉行禡祭而得名。
村莊民風淳樸,村民守望相助。然在道光年間,受周邊村莊影響,村內賭風漸盛,有賣兒賣女,傾家蕩產者。為禁止賭博,闔莊公議,立禁賭碑於關帝廟前。碑文如下:“蓋上古先民洞居而處,自生民以來,未有不入孝出悌者,各敦仁義忠信而樂善不倦,皆為黨鄉之遺風。為喟今不然,嘆世不同古,何傷懷之甚也!於是敝莊耄期議於世也,茲者年富後生,正韶華堪羨之時也,不宜博弈而飲酒,亦不當好勇而鬥,或遊滑而奸狡,可慨已哉!嬉遊何益耶?然而,家道漸蕭條,將危而傾敗也,不可勝言焉。何不勸生謀食之計乎!自於今後,闔莊公議禁止賭博,無論何等之人,蓋一免賭,尚有不尊法例而硬賭者,無論親眷厚薄,均罰京錢六千入官公用,敬立碑石,告後人者,是為記。道光十三年四月初八告竣。”自此村內賭風禁絕,以至於今。
走在前人走過的青石板路上,感念先輩創業之艱,少時的種種快樂與辛苦歷歷眼前,或許這就是鄉愁。追思先人,感念舊友,戀戀于山水街巷廬墓之間,俯拾皆是傷感、懷念與不捨。猶記少小離家、退休還鄉的先父一首《老家即景》的小詩,雖乏格律之嚴,對仗之工,然拳拳鄉土鄉情躍然文字間,現今讀來不覺淚如泉湧,不知長眠於家鄉山水間的父親,是否能在家族的墓地裏感受到家的温暖,在青山更青處,尋得到少年時的摯愛家園。
錦屏張四維,碧水繞三方。
泠泠泉溪響,磊磊石作橋。
農人負重來,相對岸邊歇。
隔水道辛苦,招手遙相讓。
世居此山野,近鄰勝遠親。
感此懷故園,長歸老是鄉。
壹點號 悠然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