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南亞歸僑:家門口跳起印尼舞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休閒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的廣西南寧,滿眼綠意,生機勃勃。在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文簡稱東盟經開區)的核心區域——華僑城小區,連片的高樓住宅鱗次櫛比,7000多名歸僑僑眷在這裏安居。自1960年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成立以來,東盟經開區先後安置了印尼、越南等9個東南亞國家的1.2萬名歸僑僑眷。

夜幕悄然降臨,在華僑城到大帽山城市文化休閒廣場的寬敞馬路上漫步,常常能看到穿着豔麗印尼服飾的男女結伴而行。走近廣場,隔着馬路,歡樂的印尼舞曲已陣陣入耳。瞧,每晚舉行的“舞會”又要開場了!

廣場舞跳出“印尼風”

傍晚的大帽山城市文化休閒廣場(下文簡稱大帽山廣場),被温暖的路燈鍍上了一層暖橘色。女人們身上穿着綴滿亮片的紗裙,頭上戴着閃亮的異域頭飾,男人們也穿上繁複花紋的上衣,廣場上“印尼風”的“舞者”和歡樂的印尼歌曲相映成趣,熙熙攘攘的人羣把寬敞的廣場佔得滿滿當當。

在東盟經開區,大帽山廣場的廣場舞有點名氣——不僅有着濃郁的印尼異域風味,還有些舞會的特色。廣場上的人們,或是三五成羣地圍成一圈,隨着印尼舞曲的鼓點旋轉起舞;或是兩兩成對,面對着面,有韻律地靠近又退遠;還有的人自顧自地“獨舞”,隨着節奏擺動身體,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廣場中心,離廣場音箱最近、被圍在人羣中間的一羣女“舞者”,穿着最為鮮豔華麗,動作也最為整齊漂亮。金黃的流蘇披肩,鮮紅的蕾絲紗裙,天藍的長裙在夜裏顯得尤其亮眼……她們是華僑城文藝隊的隊員,大部分都是印尼歸僑僑眷,最年長的隊員已經76歲。60歲的隊長楊美玉是文藝隊中的“年輕”骨幹。

“文藝隊裏大多數是印尼歸僑僑眷,我這個當地人,從小的玩伴好多都是印尼歸僑,會説幾句印尼話,也學會了這個印尼舞!”楊美玉笑着説,現在文藝隊的隊員們經常在廣場上排練,每年都有新人加入。“要加入文藝隊,也得看跳得好不好喔!每年來新人,我們就一起練新舞,一起買新衣!”

對於許多居住在華僑城的居民來説,每晚到大帽山廣場跳上兩小時的印尼舞,已成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每晚7點半到9點半,歡騰的印尼舞曲和居民的歡聲笑語在大帽山廣場翻騰。直到夜裏10點,廣場的路燈悉數熄滅,盡興的居民才三三兩兩地步行回家。

“從廣場走回家不用10分鐘,我們每天都要跳到收場才回家!”穿着華麗印尼紋飾上衣的印尼歸僑鄧民祥和妻子林美蘭都是廣場上的忠實“舞者”。

電話裏都説“好羨慕”

“過去農場沒有跳舞的地方,前些年農場有了文化室,大家幹完活兒就聚在文化室跳舞,跳起舞來一點都不覺得累。”説起原來在團結農場的生活,70歲的鄧民祥笑得歡實。

1960年,9歲的鄧民祥隨父母回到祖國,被安置在武鳴華僑農場團結農場,是第一批迴國進入武鳴華僑農場的印尼歸僑。鄧民祥一家在印尼的日子曾經過得不錯。回國後,一家人在農場種植柑橘,留在印尼沒能回國的叔叔常常寄來僑匯,貼補家用。如今,叔叔寄給父親的信件夾在鄧民祥的全家相冊裏,泛黃的信紙裏全是故事。

“親兄:別後,念甚。最近有不少僑眷來印尼探親旅遊,我們也很希望你們能申請前來團聚,重遊印尼風光。你年紀大了,旅途遙遠必須有一個孩子陪伴,由你選擇哪一個。餘無別事,順祝大家平安。弟謹上。”

讀起1991年叔叔寫給父親的信,鄧民祥滿是感慨,“之前,叔叔回來,給我們帶彩電,買拖拉機,我們高興得不得了。現在,我們和叔叔通電話,叔叔一家人都説好羨慕我們啊,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愜意啦。”

武鳴華僑農場成立之初,產業發展以傳統農業為主,只有芳香廠、造紙廠、澱粉廠等10家企業,工業產值僅14萬餘元。1990年,武鳴華僑農場進行改革,成立南寧華僑投資區;2004年,成立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2013年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更名為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東盟經開區已有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環保傢俱等產業的工業企業400多家,教育、旅遊等產業快速發展。

64歲的印尼歸僑林萬妹也對東盟經開區的發展有切身感受。1960年,3歲的林萬妹隨父母來到武鳴華僑農場團結農場。“小時候,農場裏雜草多,我們小娃娃跑到地裏,人就看不見了。”林萬妹説,她後來外出做水果生意,“那時候天天就想着找錢,養家餬口”。

如今,退休在家的林萬妹每天都樂樂呵呵的:“現在有退休工資,每天和朋友一起跳跳舞,哪能不開心!你看廣場上跳舞的人,沒有愁眉苦臉的。”

家門口就能“玩過癮”

從大帽山廣場到華僑城小區,只有500多米的距離。林萬妹130多平方米的回遷房就在華僑城小區。

“原來怕家裏來客人,買菜都不方便。現在巴不得家裏來客人,菜市場就在樓下。”林萬妹熱情洋溢地説,“現在接送孫子讀書也近,原來的鄰居還是鄰居,我等不及要在家裏開‘舞廳’嘍!”

2011年起,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通過實施農場綜合改革房屋搬遷工作,引導分散在各偏遠分場居住的職工羣眾搬到配套設施完善的中心區集中居住,目前已完成3批2000餘户居民搬遷,其中歸僑僑眷1000餘户。位於東盟經開區核心地段的華僑城,就是安置歸僑僑眷最多的小區。在華僑城小區內,華僑城服務中心囊括了社區服務的各類業務,從諮詢辦理各種手續,到讀書開會、運動休閒、歸僑歷史展覽、球類棋牌……居民不出小區就能玩得過癮。

2012年,鄧民祥也通過以房換房的方式搬進華僑城。如今,每個月總共6000多元的退休工資讓他和老伴過得非常安逸。“我們年輕的時候有個‘出國夢’,去印尼、美國的人很多。現在國外的朋友都羨慕我們的‘中國夢’,感謝國家對我們的關懷照顧。”鄧民祥説,現在他和老伴每天的“任務”,就是吃飽飯,睡好覺,跳上舞——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一手帶大的孫女考上了廣西師範大學,林萬妹的生活更加輕鬆自在了。在全民K歌上嗨唱,和朋友錄抖音短視頻,發微信朋友圈……哪怕相隔千里,也能隔屏聽到林萬妹爽朗的笑聲和歌聲。

“這個單車是我騎的!別人叫我出門跳舞,我踩着這個單車竄出門,5分鐘就到啦!”林萬妹拍了拍停在家門口紅白花紋的時髦“賽車”,爽朗的笑聲在走廊裏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