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篁嶺四季皆勝景,惟有曬秋景更佳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休閒

木公曬秋之旅

又是一年秋來到。

説到秋天,對北方的秋天印象深刻是2018年9月的內蒙古壩上之行,一個星期的行程領略了壩上的壯美秋色,7天時間,寫了5篇美篇,2篇加精,有點小驕傲。

而對南方秋天之印象,一直是傳説中的婺源篁嶺曬秋。金秋時節,曬秋正忙,縣攝協組織婺源篁嶺曬秋採風活動,成就了我的篁嶺之行。

因為路上遇險,原計劃10月11日下午趕到篁嶺拍攝夕陽之計劃泡了湯,至傍晚六點才到達篁嶺。晚餐品嚐了婺源的荷包鯉魚、蒸茄子、筍乾燒肉、豆腐糊等具有婺源特色的美食,飽食之後,在駐地溜達一圈,看了看夜景。

木公手機拍攝

一覺醒來,已經是早晨六點多了,趕緊洗漱,利用等吃早餐的間隙,到入住民宿的門口看看天氣,正好,一束柔和的暖陽將寫有“篁嶺”二字的地標建築照耀得讓人滿心歡喜。

早餐吃的是米粉,但,這不是婺源產的。餐館老闆在每碗米粉上面,加了一點雞蛋,看上去就有食慾,更有媽媽的味道。小時候,家裏來了客人,媽媽總是燒一碗麪條,然後加一點雞蛋放在上面,老家把這雞蛋叫皮子菜,一般是比較尊貴的客人來到時,煮麪條才加皮子菜。

原本七點的纜車改為七點半,民宿的老闆很熱心,幫我們買好票,並帶我們到乘坐纜車的入口。婺源景區很會做生意,纜車140元,門票120元,買通票就145元,有攝協證件只要120元。一下子覺得好像門票便宜了許多,很划算。其實,這樣的價格對於就一個景點的門票而言,有點貴。

下了纜車,經過一個牌坊,穿越一段被古樹簇擁的小道,來到了一個千餘平方米的小型廣場。廣場周圍,古木參天,最最醒目的還是用原汁原味的杉木條做的背景,鑲嵌黃色玉米造型“篁嶺”二字的標識牌,大多數遊客都在這裏拍“到此一遊照”。

在標識牌旁邊是一個觀景台,掛有一條“中國篁嶺曬秋文化節”的條幅,在左邊的一個柱子上,掛有廣播,條幅下邊有一張桌子,並放有一個話筒和講話稿,遊客可以上去照着稿子念:我是縣委書記派來的,歡迎來到篁嶺……找到直播的感覺。

在這個廣場,還沒看到我期待中的曬秋,就留給我一次感動。廣場上,有一個坐輪椅的老人,旁邊站着一個上了年紀的男子,我很是好奇,上前打聽詢問。男子告訴我,輪椅上的老者是他母親,已經90多歲了,身體很健朗,只是聽力差一些。他們來自南昌,這次是特意陪母親來看曬秋。我為這對母子豎起大拇指點贊,一來羨慕長者之健康體魄;二來欽佩幼者之孝道。

篁嶺,隸屬於婺源縣的江灣鎮,它是一個有着近六百年徽州歷史的古山村。古村坐落於500米高的山上,一百多棟徽式民宅,鱗次櫛比地從山頂依次朝山坡下而建,外界形容篁嶺,是掛在山崖上的古村。秋柿串串橙,晚椒粒粒紅。從廣場往前走,幾株柿子樹上結出的橙色柿子,在古宅的映襯下,格外的奪目,也給古宅孕育了生機和希望。

青山、綠水、曬秋讓這座海拔500米的古老村莊多了一份色彩、多了一份靈動。在山頂遊客中心處,建有一條水街,名曰“花溪水街”,篁嶺花溪水街沿着山坡,蜿蜒通到古村半山腰的紅豆杉林中。這條長長的山間瀑布,串起了整個曬秋景觀。所以現在再去篁嶺,便覺得這座古村有山、有水、有曬秋。

水街上的一座“懸浮屋”,也很值得去打卡。這座六米見方的土屋,是一座奇特的山區特色土牆建築,一眼望去,牆體被攔腰折斷彷彿整棟房屋神奇地懸浮在空中讓人感覺違背牛頓定律。水街中的流水、人工製造的煙霧,讓人彷彿進入一個夢幻的世界。

通過天街,真正意義上的篁嶺曬秋才真正呈現在我的眼前。屋宇山坡層層疊,秋獲窗下圓圓曬。篁嶺,因“其多篁竹”得名。地處婺源石耳山脈,在屬於婺源旅遊東線的江灣鎮東南7公里。整個山村完全建築在海拔500米的一座山坡上,面積只有15平方公里。小歸小,但山村清秀,藏風得雨,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清代有名的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鱅就出生在這裏。

雖説今天是週一,遊客依然較多,但不顯擁擠。通過曬工坊的大門,爬上屋頂,放眼望去,鱗次櫛比地從山頂依次朝山坡下而建的一百多棟徽式民宅盡收眼底,氣勢恢宏的曬秋壯觀場景,給予我內心以震撼。白牆黛瓦、紅黃相間、炊煙裊裊,濃濃的人間煙火氣。這也是拍攝篁嶺曬秋的最佳地點。

在江西婺源,甚至是在安徽地區,大多數的鄉村都有在秋天時晾曬農作物的習俗。而恰恰是這個“曬秋”,竟然成為了篁嶺的專有名字。沒有其它原因,假如你到過篁嶺古村,見到層層疊疊的曬匾,依次從屋頂、窗沿上推出,然後由各種顏色組合而成,那曬秋的壯觀場面,自然跟在平地上的晾曬,完全是不同的風景。

據説最早發現篁嶺古村曬秋風景的,是一批前來婺源山區寫生的畫家。那個年代裏,上山寫生,沒有纜車,也沒有上山公路。這批畫家身背畫夾,從山坡上的羊腸小道登上了古村的山頂,竟發現,篁嶺曬秋的原始之美,是其它地方無法比擬的。

正如朋友在我朋友圈評論的那樣:將小菜做成了文化,將辣椒變成藝術……全國各地攝影家趨之若鶩,就為拍幾張照片?不!這是美!是藝術!向日葵乾瘦似抽不象成就了凡高,而曬秋成就了篁嶺……

篁嶺之行,就這樣匆匆地去,匆匆地回。感恩婺源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感恩婺源對古村古宅的利用,讓這個深藏大山深處的古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期待春暖花開之時,重遊篁嶺,約嗎?

作者饒海松

網名:木公

1965年9月生,江西橫峯縣人,在機關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從事公益、攝影活動,遵從用眼睛發現美、用鏡頭記錄美、用心靈感悟美、用鍵盤書寫美。作品在多家媒體報道,近年來製作了幾百篇美篇,QQ日誌宣傳正能量。

.

木公攝影作品

來源:星辰影像

—————————————————

出品:翟健 烏仙

監製:嶽紅

供稿:木公

編輯: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