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參觀遊覽北大、清華,成了來帶孩子北京旅遊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行程。就連北京人,也會在孩子成長的各不同年齡階段,都能在這兩所校園內看見家長和他們的身影。其目的,想是在耳濡目染的一番薰陶之下,培養孩子立志考取名校的心願吧。當然,這兩所學校的風景與校園環境,也如同學校的名氣一樣,同樣是出類拔萃的!但即使如此,也從未有過收費參觀的先例。
而在重慶江津的白沙鎮黑石山村,就有這樣一所中學,打破了入門校園參觀遊覽,須購票進入的先例,這在國內,相信也是獨一份的,這裏説的,就是聚奎中學!究其原因才瞭解到,聚奎中學並不是因為被囊括在了北望長江、南倚山嶺、驢溪環繞的黑石山風景名勝區內,而是因為,校園,既是整個風景中的一處!所以説,這裏既是一座校園,更是黑石山風景名勝中的一處點睛之筆。
單就是一處風景、收費也就罷了,關鍵在於,聚奎中學,還真就不是普通學校那麼簡單。進入校園後,通過瀏覽這所學校的校友名錄你便可以知道,這所學校有多麼的不簡單。聚奎書院,始建於1870年,是中國五十大書院之一,也是重慶市保存規模最大、且最完整的清代書院園林建築。據説,比清華學堂建校時間還要早上41年之久。而更加讓人驚歎的是這所學校的名人輩出!
從辦學伊始至今的130多年間,共培養數萬名學生。其中傑出人物層出不窮,如詩人吳芳吉(重慶大學創始人之一)、原中科院院長周光召、歷史學家,重慶文博事業的開創者之一鄧少琴、原中國女排總教練鄧若曾等都是畢業於該校。
不僅如此,校園內更為濃重的人文氣息,則無處不在。這裏有着郭沫若、馮玉祥、于右任、吳宓、歐陽漸、周光召等歷代文人的手書題辭、石刻碑文、詩、聯七十餘處之多!使得原本就靈動獨特堪稱一絕的黑石山更被人盛讚為天人合一之境,大有“是英雄鑄造之地,為山川靈秀所鍾”之美譽!
景區內的核心建築“鶴年堂”,享有“川東第一大禮堂”的美譽。在葱鬱茂盛的綠樹掩映下,鶴年堂白牆灰瓦清晰可見。從外觀看建築並無特別之處,但實則被人評説為風格“另類”大有混搭之風羅馬歌劇院式的內部結構。鶴年堂修建於1928年至1930年,由當時江津名紳鄧鶴年捐資1萬銀元修建而成。
鶴年堂為中式建築,長方形土木磚石結構,重檐歇山頂,青瓦白牆,條石為基,窗户房間呈軸對稱設計,但走進,卻發現裏面竟是仿羅馬歌劇院的內部構造,分上下三層,雄偉獨特,並運用光學與聲學原理極好地解決了大型建築物內陰暗、甕聲之弊端。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有一種進步與兼容,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思想與精髓。
據瞭解,在這個號稱“川東第一大禮堂”鶴年堂裏,可同時容納1400多人。每次舉行演講,學生們都歡呼雀躍、熱血沸騰,演講者都受到極高的擁戴。陳獨秀,就曾在晚年時期受邀寓居於此,並在此地作了他人生最後一次關於“爭取抗戰勝利”的講演!
再説這校園內的寧靜與樹林的清幽以及迷你園林般的景緻,無論從那個角度欣賞,都猶如一幅山水畫作一般無可挑剔且相得益彰。山水景緻中磐石錯落如星羅棋佈,大小各異又形狀渾圓。磐石所在之處無不葱蘢疊翠,遠遠望去有如一個巨大的綠色繡球,黑石山,也因此石而得名。
有了奇石當然更少不了參天的古樹。據不完全統計,校園內共有大樹800餘株,百年以上的樹木240餘株,其中不乏4、500年古樹。而國家級保護樹種也有近200餘株。由於林木茂盛、加之保護得當使得校園乃至景區生態和諧。聚奎中學便成了奇珍益鳥在此生息繁衍的樂園。據説,每到適合的季節,,鷺鷥、貓頭鷹、杜鵑、畫眉等數十種鳥在此休養生息、繁衍後代。而更令人驚奇的是,每年的固定時期,成百上千只白鷺翔集於此,更是成了這大美校園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聚奎中學,不敢稱之為巴渝地區之中一道絕美靚麗的風景,但就憑這始於清代的古建築和一百多年以來共有70多處名人墨跡的石刻羣,以及聚奎中學近150年的悠久辦學歷史和顯赫成就,堪稱“人傑地靈”是一點也不為過的,而再提到國內絕無僅有的收費參觀學校,這三十元的門票,花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