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渾身都是寶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休閒

本文轉自:人民網

2月13日,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迎來降雪,“雪如意”和“冰玉環”銀裝素裹,增添了視覺美感。一位外國運動員驚歎起跳時可以看到長城,讓人享受跳台滑雪的快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項目規劃設計總負責人張利表示,開賽以來古楊樹場館羣的使用和體驗效果實現了建築師設計的初衷:中國文化元素與賽事體驗密切結合。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與國家冬季兩項中心核心賽區。 呂曉斌攝

場館設計展現優雅中國風

國家跳台滑雪中心承辦跳台滑雪和北歐兩項比賽,整個場館依山巒而卧,外觀結構與中國古代吉祥飾物“如意”的S形曲線完美融合,被形象地稱為“雪如意”。

一柄如意包括柄首、柄身、柄尾三個部分。“‘如意’形象的表達需要一個恰如其分的‘柄首’,我們考察後發現,跳台頂部缺乏為公眾駐留和活動的空間是大多數跳台滑雪中心賽後利用不佳的原因之一。我們要在北京冬奧會跳台滑雪中心頂部做成環形的空間,它中間的掏空既是讓結構中心更靠後,從而使前面的懸挑更穩固,也是為東部空間營造出更豐富的節奏以及與跳台出發區直接的視覺聯繫。”張利説。

“雪如意”選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地貌,場館架空設計保證了輕觸式的自然干預,實現與周圍生態和諧相處。在色彩上,“雪如意”採用了可映襯周邊自然環境的鋁金屬原色,與崇禮山區四季豐富的色彩變化相得益彰。“雪如意”平順的造型與周邊山體實現了謙和對話,是東方和諧自然觀的表達。

站在“雪如意”觀景平台俯瞰,一條“C”字形漫步大道環山而建,中間與“雪如意”相連,兩端分別串聯起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和國家越野滑雪中心,這便是“冰玉環”。

張利介紹,在最初謀劃張家口賽區古楊樹組團時,瑞士格尼斯團隊提出圍繞古楊樹小山丘的五層圓環狀綜合體建築集成所有設施。“這個想法非常浪漫,也非常有啓發性。而我們從一開始就有利用架空步橋聯繫冬季兩項、越野與跳台滑雪三個場館觀眾區的想法,這樣可以在賽後把山谷地表完全交還給自然生態。”張利説,“C”字形半環的漫步景觀——“冰玉環”串聯起古楊樹場館羣各個競賽場館,成為賽場間連接方式的創新。

在山水間尋求輕觸式干預

張利説,從設計角度講,“雪如意”可謂“渾身都是寶”,其中有五個突出的設計亮點。一是完美實現中國文化元素表達與賽道特徵的結合。“雪如意”柄首是頂峯空間,柄身是賽道和防風,柄尾是結束區體育場。

二是架空設計保證輕觸式的自然干預。“雪如意”整體順山勢而下,主要結構架離山體地表,保證地表徑流、生態延續與動物遷徙不被阻斷。

三是前所未有的頂峯空間為跳台滑雪中心賽後利用提供新的可能性。頂峯環形空間提供4000平方米的無柱空間,除具有360度全景視野外,還具備千人左右規模的展覽、會議、觀演等功能,是冬奧會歷史上跳台滑雪中心賽後長期利用的新嘗試。

四是底部結束區體育場設置平坦的足球場,提供多種户外大型活動的可能性。“雪如意”打破最近跳台滑雪中心以反坡和分離座席為結束區的慣例,而是採用足球場加環繞座席的佈局,大大增加了跳台滑雪比賽以外的大型户外活動的功能性。

五是“雪如意”柄身部分賽道邊緣的自防風設計,大大降低了對附加防風的需要。與過往冬奧會數百米附加防風相比,“雪如意”側面不再需要附加防風網,只是在建築背面山脊上附加少量的防風即可。

因地制宜應對氣候挑戰

張家口賽區在氣候上與延慶賽區接近,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張利介紹,張家口賽區規劃設計在氣候上主要面對三大挑戰。

第一大挑戰是風。張北的風較大,會對很多跳躍式項目產生影響。規劃設計方面的應對主要是合理選址、定位坐落方向及設施的自防風設計,比如跳台滑雪是一項對風極為敏感的運動,“雪如意”選在有一定自然山體和植被防護的側向山谷裏,並利用柄身的邊緣實現自防風。

第二大挑戰是冷。很多夜間比賽時,氣温會降至零下10攝氏度以下,設計上的應對主要是增加運動員出發區等重點部位的局部增温保暖設計。

第三大挑戰是水。張北山區的年降水量、特別是夏季降水量在中國北方地區較大,這對建設規劃的排洪提出了挑戰。設計團隊學習世界其他冰雪勝地的做法,以自然生態為重,不用巨大的混凝土排洪渠把山體表面切割得四分五裂,而是儘量用疏導的辦法排洪,用層疊的存、灌結合的人工湖蓄洪,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