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科技人和兩個小山村
六個科技人和兩個小山村
本報記者 王迎霞
雪後西北的小村莊,銀裝素裹,遠山如黛。忽然,一陣悠揚的笛聲打破了寂靜。
演奏的人叫陳建軍,寧夏科技廳駐中衞市海原縣關莊鄉高台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快過年了,特別想家……最近水平大有長進。”他不好意思地笑。
高台位於海原西南甘寧兩省三縣交界處,是距離縣城最偏遠的村落之一,加上路況不是太好,這段路途開車得走一個半小時。
陳建軍和隊友李羣,分別在村裏待了一年多和兩年多時間。而他們的第一書記曾明,駐村扶貧已三年。
在海原縣城附近的關橋鄉方堡村,科技廳還有一個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穆海彬和隊員李光耀、趙全仁,被譽為能説、會寫、猛幹的“黃金三人組”。
2014年以來,寧夏先後從各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其中,第三輪選派的1369個駐村工作隊和4203名駐村幹部,直接幫助派駐村引進幫扶資金和產業項目7億多元。
科技強,則產業強。
“我們從來沒忘記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所以一開始就琢磨如何送好科技方、念好土地經、鋪好產業路、打好攻堅戰。”曾明和穆海彬告訴記者。
高台村的主導產業是種植旱作馬鈴薯,但由於品種單一老化、病蟲害蟲多、種植方式落後等原因,該產業一直處於低水平發展狀態,還成了主要致貧原因。
曾明和工作隊從篩選引進新品種入手,又將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的主要創新成果進行轉化,示範推廣“四位一體”和膜上覆土全機械化馬鈴薯種植技術,可節水增效30%、節約成本15%以上。
方堡村種植香水梨歷史悠久,核心區300畝的梨園內,百歲古樹428棵。然而,經過村民多年種植的百歲梨樹,蟲害不斷,枝葉無光,果實質量差、產量低。
科技人要用科技方!工作隊遂制定了“1233”科技扶貧助推計劃。
產業興,則鄉村興。
現如今,高台村圍繞馬鈴薯種植成功實現“五個一”產業發展目標:一個百畝良種繁育基地,一個千畝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基地、一個科技服務工作站、户均幫扶一頭良種豬仔、人均幫扶一畝地以上籽種肥料,建檔立卡户全部脱貧銷號。
方堡村的建檔立卡户也全部脱貧,村民人均收入達到9800元,香水梨種植面積兩年內實現倍增,“關橋梨花節”連續舉辦3屆。穆海彬因此獲評農業農村部全國產業扶貧100個脱貧典型和100個幫扶典型。
村民富起來的不止口袋。
“以前‘等靠要’,現在比着幹。村裏有個出了名的懶漢,以前連身份證都不願辦,去年主動種了10畝馬鈴薯,還積極參加我們的薯王大賽呢。”李羣滿是欣慰。
他們更要讓老鄉對科學理念入腦入心。
村民趙志剛家的馬鈴薯種子貯藏窖,自從安裝了智能監測儀,他再也不用為温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指標犯愁了。打開手機App,各個數字一目瞭然,還能隨時進行調整。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啊!”老趙笑不攏嘴。
新落成的科技服務工作站裏,馬鈴薯主要品種標本和村裏種植的各類種子展示,花花綠綠煞是好看。能為村民提供諮詢服務的專家簡介和聯繫電話也非常醒目。
“除了科普知識宣傳和科技諮詢服務,最關鍵的是建立起農產品銷售平台,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問題。”曾明説。
雖然“窮帽子”已摘,但利用主導產業支持農村持續穩定發展,一刻都不能歇。
單説方堡村,為了將香水梨產業做大做強,駐村工作隊對接中國農科院、寧夏大學等科研院所,解決香水梨冷鏈存儲、後熟管理、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問題。
同時,他們聚焦關橋梨花小鎮品牌建設,打造“春賞花、夏垂釣、秋摘果、冬滑冰”的旅遊產品。昔日荒蕪的後山現已栽種多個果樹品種,成了名副其實的“花果山”。
兩個扶貧隊一刻都不敢鬆勁。
李光耀的女兒還不到三歲,每晚只能通過視頻緩解舔犢之苦;趙全仁是個有着近十年經驗的“老扶貧”,誓要站好這最後一班崗;畜牧獸醫專業出身的陳建軍,又操起了老手藝;而廚藝相對精湛的李羣,更是客串起了隊友的大廚。
“點子王”穆海彬還有更大的雄心。
他計劃在前山集中規劃肉牛養殖示範區,推動方堡村形成“前山養殖、後山種植”的兩翼產業發展規劃。
科技人和小山村的故事,續集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