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前期,電視劇《山海情》大火引起了全民熱議。故事描述了上世紀90年代,從寧夏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搬遷到玉泉營地區的移民們,從無到有地建設着新家園的歷程。其原型便是現實中的寧夏自治區閩寧鎮。
閩寧鎮中的“閩”指福建,“寧”指寧夏。作為20多年前福建和寧夏共同建設的生態移民點,如今已從當年只有8000人的小村莊,發展成為擁有6萬多人的“塞上江南小鎮”。
9月7日下午,上海音樂學院的學子們一行前往“閩寧鎮脱貧攻堅教育基地”——閩寧鎮鎮史館(又稱為閩寧鎮扶貧協作展示館)進行參觀學習,開展了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
上音馬克思主義學院徐宇宏老師在此地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主題為《山海情,民族情,領袖情——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思政課,帶領大家學習閩寧紅色文化,學習加強區域合作的結對幫扶發展的“閩寧模式”,瞭解我國脱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奮鬥史,亦讓大家感受到自己作為新一代上音青年所肩負的責任。
2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寧隊伍和寧夏人民攜手並肩、接續奮鬥,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在今天的塞上江南,閩寧協作的“山海情”正在續寫新的篇章。
在“行走的思政課”中,同學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寧夏當地的變化。管絃系大管專業研究生一年級的朱文冉同學表示,一路演出、學習的過程,既提高了自己的專業表演實踐能力,又增強了自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瞭解,收穫滿滿。“通過本次行走的思政課,我瞭解了閩寧鎮的發展歷程。‘閩寧模式’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個典型代表與成功縮影,令我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也讓我明白作為一名上音青年學子身肩的重任。”
研究生部打擊樂專業研究生二年級李奕萱很自豪能以自己的演出表演實踐為當地貢獻一份力量,“此次從上海來到寧夏演出,前往閩寧鎮開展學習。我看到了富饒的村鎮一改往日的貧瘠,深切體會到了閩寧鎮的人民熱愛生活,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美好生活的奮鬥歷程。這些都也勉勵着我作為一個新時代上音學子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結合演出實踐,思政理論課與校外實踐活動深度融合。在前一天的來寧演出中,多名上音骨幹教師擔任各聲部首席,克服了諸多困難,把教學演研落實到實處。在舞台上、在行進的大巴里浸潤式教學真實高效。年輕的學子們在學業上、紀律性、樂團演奏的職業精神等方面不僅有巨大的收穫和進步,在閩寧鎮的參觀學習更是把思政課堂放到了全國思政教育基地,讓師生在教與學的氛圍裏,共同提高、一起進步。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近年來,上海對口幫扶新疆喀什地區、貴州遵義地區、西藏等民族地區,上音在其中承擔着“雙一流”高校的使命擔當,以文化助力產業轉型,開展各類校地合作,助力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傳承和保護傳統音樂文化,開展人才培養工程,助力各地產業轉型。此番寧夏之行,正是上音把寧夏作為學校投身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傳承和保護傳統音樂文化,助力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基地,深化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的積極實踐。
堅持立德樹人,一路走、一路歌、一路學,上音以多學科聯動、創新“音樂思政”模式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秉承“教創演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美育育人。
2021年,為獻禮建黨百年,上音結合新時代特點,以全學科、師生同台的形式融入黨史學習教育,以多媒體手段重現了長征的艱難歷程,創排了新時代版《長征組歌》,於4月啓動了全國巡演,先後在上音歌劇院、上海辰山植物園、常熟大劇院、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南通大劇院、延安保育院劇場等展開多場演出,為全國人民打造了一台大型音樂黨史課。
2021年5月23日,新時代版《長征組歌》亮相上海辰山草地音樂節,打響全國巡演的第一站時,引發社會的熱烈反響,新華網訪問量達1.13億。全年,上音師生的足跡與音符遍佈聖地延安、巍巍古田、豐饒江南、葱翠辰山,以紅色經典演繹長征精神、傳承延安精神、感悟建黨精神,跨越時空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