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稱呼父親?“爹”和“爸”到底有啥區別?老祖宗智慧高深
稱呼是古今社交禮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往往是我們待人接物的時候,説出的第一個詞。恰當得體的稱呼,可以讓交流的雙方更加自然、親近,而不恰當的稱呼則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交流自然會陷入僵局。
毫不誇張地説,稱呼用得好,社交就成功了一半。中國人歷來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稱呼,細分開來還可以將其歸納為敬稱、謙稱、諱稱等等。
比如古代稱呼對方父親時要説“令尊”而不是“你爸爸”,稱呼對方兒子的時候要説“令郎”,而不説“你兒子”。
不過話説回來,對於父親,我們平時的稱呼並不都一樣,有些人喜歡用“爸”,有些人則喜歡用“爹”,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看完長知識了。
一、對父親的多種稱呼
父親在每一個人的人生中,都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他不僅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還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
人常言父愛如山,父親這個角色歷來就是嚴格、嚴厲的,或許他們不像母親那樣心思細膩、面面俱到,但對於子女也一定愛得深沉。
每個時期對於父親的稱呼,都有些不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古代人傾向於用“爹”,現代人更常用“爸爸”或者“爸”,顯得更親近些。
不過,在《木蘭辭》中記載着這麼一句話:“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也就是説在花木蘭所處的那個年代,他們一般都稱呼父親為“爺”,這跟我們現代人的觀念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父親的稱呼,除了隨着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其實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中,人們的叫法也是不同的。
例如,漢族人喜歡用“爹”和“爸爸”這兩個詞,但我們在看清宮戲的時候會發現,滿族人一般稱自己的父親為“阿瑪”,如果父親是皇上那就稱“皇阿瑪”,幾乎不用其它的叫法。
除此之外,還有些人既不用“爸爸”也不用“爹”,而是用“大”來稱呼自己的父親,老祖宗智慧高深。
二、“爸”和“爹”的區別
儘管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對父親的稱呼有些差別,現在我們最常用的還是“爸爸”和“爹”這兩種,其實這二者之間也是有些區別的。
很多人都以為“爸爸”這個稱呼,是近代的舶來品,其實不然。《廣雅·釋親》中記載:“爸者,父親之轉;媽,母也”。
這本書編於三國時期,作者魏張揖,可見“爸媽”一詞,在千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存在。
從字形上來看,“爹”這個字可以拆解成兩部分,分別是位於上部的“父”,和位於下部的“多”。
“爹”這個字在古代是很常見的稱呼,本意是擁有多個子女的父親,在古代多子多福的觀念下,獨生子其實並不常見,所以古人才喜歡用“爹”這個稱呼。
“爸”這個字在字形上跟“爹”很像,它也可以拆解為上下兩部分,分別是“父”和“巴”。父指的當然就是父親,巴則有依附、粘着的意思。
這兩部分組合起來,就有子女緊緊跟着父親的含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從情感方面來説“爸爸”這個稱呼,顯然要比“爹”來得更親切一些。
應用方面,在近代以前其實人們用“爹”這個稱呼會更多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在舊社會,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比較保守的層次,尤其在封建禮教的約束下,普通人並不善於表露自己的情感,包括對自己的父母。
因此,那時候的人常用“爹”,這樣不太摻雜感情色彩的稱呼。當然,父親也是一種客觀的稱呼,但它多用於正式場合。
“爸爸”這個詞雖然早在千年前就產生了,但由於思想的束縛並沒有被廣泛使用。説起來社會上開始大規模用這個詞,應該開始於民國。
那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的特殊時期,很多接受了新鮮事物的年輕人更喜歡用“爸爸”這個稱呼,會顯得更應時,也更時髦。
時至今日,“爸爸”這個詞已經成了普羅大眾對父親最常用的稱呼,很多小孩子來到這世上學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喊“爸爸”。
細心的網友還會發現,世界上的很多語言千差萬別,例如英文、俄語和中文,但“爸爸”和“媽媽”這兩個詞的發音大同小異,説明在我們人類的基本認知中,爸媽的地位不可撼動。
對父親的稱呼有很多種,但每個人的親生父親只有一個,他是我們人生的領航人,不管能力高低都會傾盡所有幫助我們成長。
而在孩子們的心目中,父親就是一座大山,他會用自己的身軀,替我們抵擋世間的惡意,所以,父親是偉大的,父愛是沉重的,祝天下父母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