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過去了許多年,依然記得初讀《我的媽媽是精靈》時,那種乘着幻想之風飛翔的感覺。輕盈的,又帶着點鈍痛。陳丹燕的這部作品,被已故兒童文學評論家劉緒源稱作“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兒童幻想小説”,自1998年出版以來,銷售了數百萬冊,伴隨無數中國孩子長大。
彥晶
《我的媽媽是精靈2》 陳丹燕 著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我的媽媽是精靈》講述的是一個非常別緻的故事,主人公陳淼淼在上海一師附小念書,爸爸是醫生,媽媽是插畫師。在這個看似普通的上海家庭裏,一次不經意中,陳淼淼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自己的媽媽竟然是一個精靈。圍繞着這個秘密被發現,精靈媽媽、爸爸和陳淼淼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情感糾葛:爸爸深愛着這個家,卻無法接受來自精靈世界的媽媽;陳淼淼竭盡了所有幼稚的努力,卻再也不能將爸爸媽媽黏合在一起;而精靈媽媽,最終只能懷着深深的遺憾離開這個家,重返精靈世界。告別的時候,她甚至連一張相片、一罐可樂都沒有辦法帶走。
作為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我的媽媽是精靈》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內核是一個非常現實,甚至略帶殘忍的故事:父母的婚姻不得已走到了盡頭,一個原本完整的家庭面臨着成員的分離。但是,在幻想和童話的外衣包覆下,冰冷的現實似乎又有了一股乘着想象飛揚起來的上升力,開始有了超越痛苦的意義。
精靈媽媽帶着陳淼淼飛過上海的南京西路;陳淼淼為了讓父母和好,想讓自己病倒而猛灌自來水;精靈媽媽與人類爸爸的初遇:她在樹上拉着葉子盪鞦韆、唱歌,看見了樹下的爸爸……這些情節,一面讓我們感受到“田螺姑娘型”民間故事的親切;另一方面,這個不團圓的結局顯然並不是為了討好讀者而存在。
陳丹燕不滿足於寫一個簡單的兒童幻想故事,她把成長的苦澀用一種比較温和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寫下了每個孩子都可能會遇到的現實困境。讀完《我的媽媽是精靈》,許多小讀者在懵懵懂懂之中,開始理解了“離婚”二字背後的意味,理解了父母從相愛到不愛的真相。親人也許會因為某些原因分開,但愛依然會存在,因為“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膠水”。這是精靈媽媽對陳淼淼説的,第一次見到爸爸的時候,她的心裏就是冒出了這樣的膠水,爸爸向上望過來的眼神,讓媽媽的心“重了”,從大樹上落了下來,變成了一個人間的女人。“就讓我的媽媽好好地回家鄉去吧,不要哭。”《我的媽媽是精靈》最終在媽媽離開這一幕戛然而止,時隔了二十多年,陳淼淼的故事才終於有了續集。
《我的媽媽是精靈2》是陳丹燕今年出版的新作品,第一部中的主題是“分離”,續集的焦點則直指單親家庭中孩子的“成長”。在第一部的結尾,陳淼淼接受了媽媽的離開,但是接下來她要怎麼長大呢?這是陳丹燕在前作中尚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
續集中,陳淼淼進入了青春期,她獨立、勇敢,內心深處也有孤獨和害怕。像許多這個年齡的孩子一樣,陳淼淼心中迷茫,而媽媽的缺席終究還是使她的成長空出了一塊。陳淼淼想要去一個沒人認識的地方,於是她報名去了美國的高中做交換生。
在異國他鄉的日子裏,陳淼淼結識了新的朋友艾比、文學老師弗里曼小姐,她們都在陳淼淼的成長道路上給予了她許多幫助,幫助她確認了前行的方向。
佈置陳淼淼閲讀《仲夏夜之夢》的弗里曼小姐告訴她:“作家們從未停止過對仙人們來到我們中間的想象。你通過閲讀最好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文學對培養一顆寬容的心所傾注的耐心。”通過閲讀詩歌、故事,培育孩子的想象力,並不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成為詩人和作家,而是讓他們生髮出更多能理解“差異”的寬容和耐心。艾比為陳淼淼解釋過什麼是“詩”:“詩意是從韻律裏散發出來的,這與簡單的多愁不同,它有一天會感動你的心,而不是騷擾你的肚子。”艾比給陳淼淼讀艾米莉·狄金森的詩句,告訴她其實所有人都和孤獨的女詩人狄金森一樣,一輩子都要學習與孤獨共處,“孤獨不是可恥的事。對有心靈創造力的人,像狄金森這樣的,孤獨甚至可以説是她靈魂的麪包。”
更驚喜的是,陳淼淼在美國與媽媽重逢了,只不過,這一次媽媽變成了一隻鹿。媽媽給陳淼淼帶來了禮物,一本用花語寫成的“女兒書”。我始終覺得陳丹燕在童書寫作的意識上是超前的,她通過童話載體,積極地向孩子們傳遞出了極其有必要知道的事情,其中就包括了正確的理財觀和性觀念。最後,媽媽對陳淼淼強調的依然還是愛:愛一個人的能力,比被愛更重要。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膠水。
在閲讀《我的媽媽是精靈2》之前,我並不太清楚陳丹燕為什麼要寫一本續作,讀完後方才明白,續集填補上的正是陳淼淼生命中可能會空缺出的那一塊。陳丹燕也借角色之口,進一步向讀者闡釋了自己的文學觀和人生觀。多年前,《我的媽媽是精靈》為孩子們撕開一個小口,露出人生的不完滿,接續上的故事卻像一雙温暖的大手,領着他們涉過成長的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