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都懂得這一點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休閒


你越輕鬆,越不在乎結果,結果反而越好。「曾仕強每日箴言」|全文共2700字,深度閲讀需9分鐘,受益終生|


我們都知道,《易經》開了一個易門,叫作“陰陽”,“陰陽易之門”。其實,老子《道德經》也開了一個道的門,叫作“有無”,“有無道之門”。而且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論述了有和無的關係:“ 無, 名天地之始;有, 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告訴我們,無是一個名稱,是一個稱號,它代表的是天地的開始。有也是一種稱號,它代表的是萬物之母。而且“有”跟“無”是相生的,是同出的,它們是同一類東西,分不開。有,如果沒有“無”,就沒有用;無,如果沒有“有”,也用不了。但是,現在的人,往往只看得到“有”的作用,而完全忽略了“無”的價值,以致於走向偏道。其實,無用之用才是大用,有用之用經常都是小用。今天,我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無”的大用。1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講的是無的大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其實是輪子。如果當初沒有發現輪子的功能,可能人類就很難進步。一直到現在,幾乎所有東西,都跟轉動的作用有連帶關係。所以,老子就用輪子,來啓發我們去想象。三十輻,是輪子裏面有很多輻條,當然不一定是三十根。可是再多的輻條,如果中間沒有一個空洞的軸心的話,也構不成車輪。這個空洞的軸心就叫轂。三十個輻條,聚積在一個空洞的軸心。“當其無,有車之用”,就是因為有這個空洞的軸心,才能夠發生車子轉動的功用,也才有車的作用。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之用。“ 埴” , 就是泥土。“埏”,就是揉合。“埏埴”,就是把泥土拿來揉合。大家都知道,陶匠要做陶器的時候,一定先把泥土拿來,把裏面碎的東西撿掉,然後再揉成泥團,這才開始去造器。可是,不管怎麼做,如果那個器沒有裝東西的空間,就沒有用。比如一個方正的東西,就裝不了任何東西。所以,“當其無”,就是因為它有那個看起來很空虛的空間,才“有器之用”,方才產生了可以盛裝東西的、作為器物的這種功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工匠把門窗開鑿出來,就是因為裏面有這麼大一個可以裝人、裝東西,可以來來往往的內部空間,這個室才有作用。如果這裏面所有地方都塞滿了東西,連人都進不來,那就毫無功能可用。“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室的功用,就是那個無的部分。因此,老子提醒我們: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之” , 它只是給我們便利而已, 真正給我們用途的, 是“ 無之”。現代人往往只相信看得見的東西,不相信看不見的東西。實際上看不見的才是決定性的東西。車輪,最重要的就是軸心,只要那個軸心攪斷了,什麼都沒有用了。對於房間,就是空間最重要,到處都擺滿了東西,人都進不去,那這房間就沒有用了。任何容器,只要裝滿了東西就沒有用了,就裝不了其他東西了。


2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所以,當我們看到“有”的東西以後,要去想它“無”的部分。用的根本在“無”,不是在“有”。這兩句話才是最高層的:無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這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種花花不發。“無心生大用”,説的是一個人在無心時,那個心的功能才會大大地發揮出來。比如寫字的時候,一心想我一定要寫好,一定要寫好,往往最後都寫不好。想那麼多幹什麼?寫就是了。你越輕鬆,越不在乎結果,結果反而越好。你一緊張,手腳就不靈光了,就寫不好了。為什麼説我們寫書法就是練功,就是當你放鬆了再寫,很自然就寫好了。一心想着這個不行,那個很重要,這個字要寫好,結果往往會很差勁,因為你的手整個都僵化了。所以,人到底要有心還是無心,真的要好好去感悟一下。有心人,所想的大部分都是偏的。無心人,才會合乎自然的規律。無心對人好,才是真心對人好。有心,就叫作有心機,有心機多半是偏的。“有物不通神”,有了物以後,人就通不了神了。因為每天看的都是物,怎麼還會注意到神呢?這個神,並不一定是我們現在所拜的神,而是讓人看不清楚的,恍恍惚惚的,不可思議的那一部分表現。我們再説一遍,不是古代人厲害,而是現代人不厲害。對於古代人,那是很平常的事情,非常平常,每一個人其實都做得到,只是我們現在老告訴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真的做不到了。從現在開始,碰到任何事情都不要説不可能,説不可能就真的不行了。哪一天我們心口如一了,很多事情就很容易實現。但是明白道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到時候不由自主又説不可能,又完了。因為人本來是很天真的,會很純真地把實在話説出來,那你就可以瞭解未來的變化。當你很靜的時候,就可以懂得天機,但是當你懂得天機的時候,又會被你的慾望牽着鼻子走,從而耽誤了自己。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可是要一步一步去悟。


3有非本有,無中生有天下萬物是生於有,但是有生於無。有不是最本源的東西,最本源的是無,因為最後所有的東西都是歸於無的。有,也就是看得見的一部分只是當中的一小塊,非常短暫,前面有無窮的無,後面也有無窮的無。更重要的是,這個無的部分隨時可以變有,但是有最後還是變無。這樣大家才知道,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無中生有。比如我們很喜歡講“沒有”,因為它是比較長久的。而且我們知道無要變有其實比較容易,有要變無反而比較困難,一旦成形以後,要把它毀掉,是不容易的。講了沒有,要變成有很容易;講了有,要變成沒有很難。這樣你就知道,中國人為什麼都先説沒有,不會先説有。你問一箇中國人有意見嗎,他一定先説沒有,不會先説有。你敢説有,他就知道你是不懷好意的,是專門來找茬兒的,要不然他沒有説完你就有意見了?這是我們跟西方人不太一樣的地方。西方人如果有意見,卻説沒有,那就是鬼鬼祟祟,別人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不正直。中國人相反,再怎麼有,也要先説沒有。“你看到老王了嗎?” “沒有。”你明明看到也要説沒有。“你看見老王了嗎?”“有。”“什麼時候?”“昨天。”“昨天你看到他在哪裏?”……完全跟犯人一樣,只要一講錯,所有人都懷疑你,你給自己找麻煩幹什麼?“聽説有人找你幫忙?”“沒有。”沒有就沒有事嘛。“聽説有人幫忙?”“是啊。”“是誰?”你説某某。“怎麼是他!還有沒有別人?”……你會扯出很多麻煩。我們知道,凡事站在沒有的立場來有,隨時可以根據對方的情況做出合理穩當的調控。我們之所以這樣謹慎,之所以先説沒有,目的也正是先要明哲保身,讓自己有生之年始終對倫理道德有信心,始終對天理良心有信心。大家看,一個“無”字,足以體現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智慧精髓,這裏面的道理大家要好好去體會。我一直到七十歲以後,才相信所有的疑難雜症,不要向現代人去找辦法,要向老子問,這樣才非常安全可靠。向現代人找,後遺症一大堆,因為這些方法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老祖宗可以留到現在的東西,都是經過漫長時間考驗的,它能讓我們活得明白,活得自在,值得我們一生體悟、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