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超級工程一旦遭受攻擊可能造成嚴重災害的聲音,在輿論場上屢見不鮮。近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撰文釋疑,表示三峽大壩具備了一定的抗擊核武器攻擊的能力,並不會對下游產生太大的洪水威脅。
三峽不懼核武攻擊 真有這本事?
以下為張博庭教授原文:
三峽大壩為何不懼核武器的攻擊?
最近一段時間,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我國內陸核電的安全性問題。2016年3月2日,國務院發展中心的王亦楠研究員在《中國經濟週刊》上發表了《長江流域建核電站要慎重》的文章,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內陸核電安全性的討論和關切。此前,在2015年10月12日她就在媒體上發表了題為《力主“內陸核電重啓”的專家,王亦楠請你回答十個問題》的署名文章。客觀地説這十個問題,確實是需要有關核電的專業人士認真回答的。如果不能給出圓滿的答覆,社會輿論是很難贊同開展內陸核電建設的。
我們都知道,自從日本的福島核事故發生後,全球各國確實對核電的安全性有較大的擔心,世界各國幾乎都放慢甚至停止了核電的建設。中國為什麼要在這時候加速核電的開發,非常需要核電的專業人士,搞好相應的科普和宣傳。十問的提出,其實恰恰是我國核電界開展科普宣傳的最好契機。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核電界的相關人士,卻沒有給與充分的重視,直到3月2日王亦楠研究員再次追問“十問”,並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核能協會的網站上才有人出來談了一點“看法”。
2016年3月4日核能協會的(趙成昆,周如明,毛亞蔚,翁明輝)發表了《就王亦楠研究員有關內陸核電安全的質疑談談我們的看法》(下稱:看法)一文,首次公開地回答王研究員的十問。
在談到核電站受到核武器攻擊時的安全問題“關於中子彈(戰術核武器)的分析”時,《看法》一文的相關解釋內容是:
“考不考慮戰術核武器的攻擊,不僅僅是核電廠所特有的問題,許多國家的重要政治和經濟設施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例如,三峽大壩建設前許多人也提出了大壩能不能經受核武器攻擊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的討論已脱離核安全和核安保領域的範疇,而進入到國家安全的範疇。……”
《看法》的解釋,似乎是要告訴公眾,核電站受到核武器攻擊後的安全問題,不屬於工程設計人員的考慮範圍,而屬於國家安全範疇。其解決的方式應該是“這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國防建設,形成強大的威懾力,制止敵人的輕舉妄動,否則,不僅僅是核電,許多重要的政治和經濟項目的建設都無從談起。”
既然《看法》一文在文章中,特地舉出了三峽工程作為例子,來説明國家安全問題不應屬於工程設計所考慮的內容。筆者作為一名水電的專業人士,覺得非常有必要作出澄清。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指出:《看法》的作者關於應屬於國家安全的概念不僅是非常錯誤的。而且,其所列舉的三峽工程的例子,也是完全出於對三峽工程的誤解,並不符合我國三峽工程的實際情況。
不錯,在三峽的論證期間,確實有過大壩受到核武器攻擊後的安全性的爭論。然而,這一爭論並不是以"受到核武器的攻擊應該屬於國家安全的範疇,而不屬於大壩安全設計要考的問題"作為結論的。而是我們的三峽大壩的設計確實已經解決了,即使受到了核武器的攻擊,也不會產生更大的次生災害的問題。當然,關於這方面的爭論,當時並沒有引起社會各界的過多關注。筆者認為,這是由於三峽的設計從一開始就已經把抗擊核武器的攻擊考慮進去了。(據查:三峽開工前,設計部門曾針對這一重要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反覆試驗,並得出了結論。)
三峽工程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辦法是,選擇了合適的壩型。如果三峽不是選擇混凝土重力壩,而是選擇其它壩型,它確實存在着一旦遭受核武器攻擊後,將產生較大的潰壩次生災害的問題。因為,無論是土壩、混凝土拱壩或者是混凝土面板壩,一旦被攻擊後,在巨大水流的衝擊下,都會在幾分鐘之內形成潰壩,從而造成巨大的次生災害。但是,三峽選擇的混凝土重力壩壩型,遭受攻擊後則完全不同。因為混凝土重力壩的穩定性,是靠每一個獨立的壩段自身的重力與河牀之間的摩擦力,來平衡上游水壓力的。對於這種壩型,即使被炸開一個大口子也就是那一個大口子漏水,而絕不會造成垮壩。
總之,我們的三峽大壩並不是沒有考慮受核武器攻擊的風險,而是通過採用合理的設計,具備了一定的抗擊核武器攻擊的能力。三峽大壩即使被核武器擊中後,也無非就是相當於在大壩上打開了一個關不上口的“大閘門”,並不會對下游產生太大的洪水威脅。客觀地説,如果三峽大壩不是採用這種壩型,恐怕沒有一個懂行的水利專家會贊同三峽工程的建設。因為,我們的工程設計和建設的前提,確實要能夠保障,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給社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因此,我們希望《看法》的作者不要錯誤解讀三峽大壩的安全性,誤導輿論,更不應以此作為降低核電工程安全風險的理由。
我就是鋭鍋:真有這本事?
紹興白叔:説大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