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沸點”下的120 抬病人到手發軟

何徵是一名急救醫生,曾創下過一天出診20多次的記錄。每天,“何徵們”都駕着救護車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賽跑,為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

7月27日中午,急救醫生何徵(右)和兩名搭檔先後進門,顧不上擦拭額頭的汗珠,便從冰箱裏拿出鹽汽水,一口氣喝下了大半瓶。當日上海最高氣温40.3℃。何徵是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新華分站的急救醫生,他和搭檔剛完成一單護送病人入院的任務,坐下沒兩分鐘,就接到了市急救中心發出的出診任務單。一名90多歲的老人不慎摔倒,頭破血流,情況危及。何徵立馬丟下汽水,和司機任昱磊、擔架員張璟鑽進救護車。(圖/文 賴鑫琳) 

伴隨着急促的警報聲,救護車快速穿梭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駕駛員任昱駕駛救護車有6年了,每次都小心翼翼。 

五分鐘後到達,擔架員張璟麻利地打開救護車的後門,將早已準備好的醫療急救包和擔架快速取下。受傷的老人已經被家人抬至一樓。何徵打開急救包,拿出一條紗布,對老人的傷口進行了簡單的包紮之後,他們合力將傷員抬上擔架,再推進救護車,送往醫院。把病人順利轉交給醫院,這個任務單才算正式完成。這一幕,對於做了26年急救醫生的何徵來説早就習以為常。

何徵的職業生涯中曾經創下過一天出診20多次的記錄,如今在新華分站,何徵每天出診的次數也保持在10多次左右。當下正值酷暑,等待急救的病人暴增,一個班次12個小時,要出診10幾趟,何徵和搭檔們幾乎就沒能停歇,大熱天汗水浸濕了衣服,很快又會被自然風乾。圖為何徵用冰袋敷住病人的後腦勺,以減輕病人的痛苦。

“年輕時一天出診20多次也不會覺得累,現在上了年紀,覺得身體越來越吃不消”。今年已經47歲的何徵告訴記者,現在要是遇上在六樓的患者,他和搭檔們需要合力將患者從樓上抬到一樓的救護車上,這對他來説是個不小的挑戰,要是遇到體重比較重的病人,他都無法將病人抱起。


“我今天還碰到一個老朋友,50多歲了,最近身體特別差,就連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還在堅守急救醫生崗位”。何徵説,每次想到這些,自己也會很迷茫,一方面體力確實越來越吃不消,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幹了這麼多年的急救醫生事業,畢竟感情和職責都在這裏,那麼多病患還等着自己去救治。

張璟用氣筒把患者的保護墊打滿氣。

司機任昱磊和擔架員張璟都是30歲出頭的壯年。“幹這行真的是體力活,今天有個患者住六樓,我們三個人一起抬下來的,我手臂現在都痠疼得不行。”張璟一邊擦汗一邊告訴記者,很多老小區沒有電梯,甚至車輛都無法開進去,很多時候都是依靠急救人員的體能搬運。

何徵在救護車上幫一名患者擦拭嘔吐物。

何徵給患者掛營養液。


何徵在使用監護儀,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 

何徵在救護車上安慰一名受傷的老人。

救護車上放置有急救藥品。

除了體能問題,最讓何徵頭疼的還有“壓牀”。所謂“壓牀”,是指當急救人員將病人送至醫院後,醫院沒有辦法立即解決患者住院的牀位,何徵和他的搭檔就只能一直乾等。“酷夏時,急救的需求會比平常多好幾倍,而一‘壓牀’往往都是好幾個小時,後面的患者無法得到及時的救治,作為急救醫生這種無力感很讓人難受。” 

一名患者在擔架牀上嘔吐了,張璟和任昱磊清洗擔架。 


出車任務完成後,司機任昱磊還兼着計算救護車出車費和收取費用的工作。

此刻的他,已是滿頭大汗。

何徵在完成出車任務後在分站辦公室抽空將出車信息錄入到電腦中。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接聽120報警電話,並將報警信息記錄下來派發到臨近的分站。據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最新統計,近期因持續高温,中心城區院前急救業務量環比增長12%至15%,每天出車量已經達到1200車次,又一次創下歷史紀錄。目前中心城區當班救護車最高可配足130輛。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新華分站牆壁上掛着的出車單。 


將患者順利送達醫院後,何徵和同事在掃尾,準備出發前去接下一位病人。

申城的高温還在繼續,警笛再度響起,何徵和他搭檔開着救護車又上路了,在城市火熱的街道上,“何徵們”駕着救護車在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賽跑,為患者帶去生命的希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5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人的一天:“沸點”下的120 抬病人到手發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