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的華表
華表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主要用於宮殿以及陵墓等皇家建築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天安門前的那一對了,它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分為須彌座柱礎、柱身、承露盤以及望天犼等幾個部分,高9.57米,柱身直徑0.98米,每樁重達20噸。那麼華表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説起來它們還真的有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刻的寓意呢。
四種解釋
圓明園中的華表,現在北京大學
關於華表的作用,一般分為如下四種解釋:第一、華表起源於堯舜時期的“誹謗之木”,説白了就是直達帝王的“意見箱”;第二、華表由古代體鳴樂器演變而來,相當於國史君(國史通論)之前講到的宋朝“登聞鼓”;第三、華表起源於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根據就是華表上面的“望天犼”;第四、華表是一種觀測天文的儀器。這四種説法都有各自的根據,國史君(國史通論)今天要講的就是其含有深刻寓意的一面。
誹謗木
誹謗木
晉朝學者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寫道:“問曰:‘ 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衢路也。’”在其他文獻中也早就有堯在國都主要的路口設置誹謗木的記載,其目的一是作為路標,給百姓指引道路,另外,百姓還可以在華表上刻下對君王的意見以及對國政的建議,是為最早的“塗鴉版意見箱”。
華表的演變
登聞鼓
華表最初都是木製的,從東漢開始改用石質,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華表失去了最初作為“意見箱”的作用。同時,華表也不再設置於全國的各個重要路口,而是成為帝王宮殿、陵墓的專屬,演變為一種起到警示作用的裝飾品。在後來的演變中,華表越來越複雜,不僅加上了須彌座,還固定地使用蟠龍、祥雲等浮雕。上面也被加上了“小怪獸”——望天犼。
望天犼
望天犼
天安門前原有兩對華表,上面望天犼的朝向卻不相同。一對朝外,名曰“望君出”,意思就是提醒帝王應該多多出去體察民情,掌握民心向背,不要在宮中成為“天囚”。另外一對朝內,名曰“望君歸”,意思是梨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帝王在外應該時刻想着回宮中處理朝政。
唐朝初年的華表
天安門前現在矗立的一對華表是明成祖修建北京紫禁城時安置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它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功能,但仍然是中國禮制建築中不可或缺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