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詩經》裏的“淑女”與“伊人”?

如何認識《詩經》裏的“淑女”與“伊人”?

內美外秀的“淑女”

《關雎》中讓君子“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窈窕淑女”究竟是怎樣一種形象呢?

01 淑女”之美在於“窈窕”

“窈窕”一詞就是大多數人會認為身段苗條。姚小鷗教授在《詩經注析》中把“窈窕”釋為“高大”,這怕是很多人不能接受。

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於“美”的標準不同。漢代飛燕合德以金盤起舞的“輕”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廣袖飄飄的風神俊秀為美;唐代多以體態豐腴yú的楊貴妃為美;宋代對女子美好形象的評判是雅緻清秀……

《關睢》中對“窈窕淑女”體態的描繪也應該符合當時人們對美麗女子的評判標準。《詩經》中的《衞風·碩人》中的描寫即使如此。“碩人其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碩人,便是身材高大的人。不僅僅在《詩經》中,在其他同時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對這種“高大”女性美的欣賞,《史記·蘇秦傳》中的“長姣美人”。

段玉裁《説文解宇注》中提到“姣謂容體壯大之好也。”試想先民對這種對高大健壯的女性審美風尚是由勞作需要構成的。姚教授説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窈窕”即指體態豐滿、高大健康代表了《詩經》時代的一種審美傾向。

02 “淑女”之美在於“淑德”

1.嫺靜

當然,窈窕還有另外的解釋,《詩·毛傳》雲“窈窕,幽閒也。”“窈窕淑女”即“幽閒貞專之善女”。貞專、貞定就有一種“安”“靜”之態。正如《邶風·靜女》中,毛傳日:“靜,貞靜也。”由此也看出當時的審美傾向是嫺靜、貞定的女子。

2.善良

“淑女”的“淑”在《毛詩序》裏的解:“淑,善,善良的品質。” 可見,“淑”指的是女子的德行善良。

3.勤勞

聞一多在《風詩類抄》中道:“《關雎》,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悦之。”“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筆之。”詩歌描寫淑女採摘荇菜的過程。在古代先民們看來,淑女是要會勞動、愛勞動。

4.理智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採之”“筆之”,是比興手法。古人把“流”、“採”、“筆”三個詞語分別考證為“尋求”、“採摘”和“擇取”的意思,這是比較可信的。可以看作是淑女擇偶的一個過程,從中可以看出淑女對待愛情是慎重、理智的。因此,《關雎》中這位內美外秀“淑女”,怎能不令君子輾轉反側,寤寐思服呢?千百年來也就無可挑剔地成了人們追崇的美麗形象。

朦朧夢幻的“伊人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裏的“伊人”究竟是誰?“伊人”的身份,在《詩經》的解讀史上,頗有爭議的。有人説《蒹葭》是一首純粹的情歌,伊人就是詩人的夢中情人;而更多的人認為,伊人並非實有其人,它只是一個美好的形象,是詩人人生理想的一種寄託。

作者本意如何,難以推求,但第二種理解賦予了作品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

首先,“伊人”的形象是美好的。“在水一方”四字意味深長,“伊人”遠遠地在水的那一邊。有一種朦朧神秘之美,像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像天山之巔盛開的雪蓮,又有着讓人心馳神往的美。

第二,“伊人”讓人可望而不可及。“溯洄從之,道阻且長”,與其説表現了詩人的追求過程之艱辛,不如説是表現了詩人的追求希望之渺茫。因為這位“伊人”,並非通過上下求索就能接近。“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當你靠近她時,卻總是發現還在更遙遠的地方。她瞻之在此,忽焉在彼,就像鏡花水月,不可掇取。詩人追求的是一個永遠無法企及的夢境。

朦朧神秘,讓世人遠觀而不能近盼,卻苦苦尋覓的“伊人”,千百年來成為了人們精神視野中一個美麗迷幻的背影。我們不能因為她的飄緲恍惚而疑惑不前,因為她絕世的容光就在河畔微茫的蒹葭叢中閃耀,足以讓我們傾注此生。

一部《詩經》,塑造了多少美麗的女子,還有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對未來懷着美好憧憬和嚮往的漂亮新嫁娘,有《衞風·碩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貌碩人,有《邶風·靜女》中“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天真爛漫又羞澀多姿的靜女……這些人物形象各具情態,異彩紛呈,值得我們一起去閲讀、去領悟。(來源:齊居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2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認識《詩經》裏的“淑女”與“伊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