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書單丨婚姻的裂痕是否能夠彌補?
主持|新京報書評週刊編輯部
主打
婚姻的裂痕是否能夠彌補——這已經成為了當下很多小説的主題。它們無需在情節上耗費太多心思,創作獨特的氛圍,只需要將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娓娓道來,便能夠完成一部可讀性極強的小説。意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爾諾內正是這樣一位作家,由於風格與暢銷小説“那不勒斯四部曲”相似,斯塔爾諾內曾被懷疑為埃萊娜·費蘭特的伴侶甚至費蘭特本人,後來這個説法被作者本人否決。
《鞋帶》用一個敍事時間上的小技巧,將讀者吸引進一個婚姻的謎團。小説開始,妻子婉妲寫信指責丈夫阿爾多出軌,並在挽回無果後説自己不光會離婚,還會選擇自殺。但在信件部分結束後,小説第二部開始便出現了一對生活多年的老夫妻,正是第一部的婉妲和阿爾多。他們有兩個孩子,走在路上像一對普通的老夫老妻,生活恩愛,偶爾拌拌嘴。在他們的身上彷彿看不到任何往昔的感情裂痕。那麼,他們是如何挽回這一段情感的?
這個問題不是小説的謎底,但卻是能夠吸引讀者一頁頁閲讀婉妲與阿爾多婚姻生活的線索。給生活撒上一層厚厚的蜜糖興許是遮蓋裂痕的好辦法,這讓《鞋帶》在悲傷的敍事中又富有了喜劇色彩,最後兩個孩子的惡作劇又算是因此對過往傷痕的一次無害又盡情的釋放。它讀來令人慰藉、同情,同時也涵蓋了與情感和兩性關係相關的文化思考。
(宮子)
經濟
有“交易”,往往就有費用或成本產生。比如,交易雙方因為掌握的信息不對等、彼此無法完全信任,在交易過程中,就需要為此花費時間、物質或“關係”去做信息蒐集、溝通、討價還價、購買保險。於“交易成本”
(或“交易費用”)
這一概念而言,這既是它能描述交易行為的條件,也是它被質疑的原因之一。既然什麼都解釋,也就並無多大的意義。
而威廉姆森研究那些產生於不同模式之間的交易,尤其在他的《市場與層級制》一書中研究“市場制”與“科層制”兩種模式的成本及其差異。這使“交易成本”更有解釋力。
威廉姆森之所以進入這一研究領域,是受新制度經濟學主要奠基人羅納德·科斯的影響。科斯在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交易成本”,第一次用它研究企業和市場組織,解釋企業為什麼會存在以及企業擴展的邊界,不過此後長期未得到足夠關注。威廉姆森在上個世紀70年代重新發現並概述了“科斯定理”,並命名“新制度經濟學”,讓科斯的研究得到更多引證。在1991年,科斯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中國,科斯是最受關注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而談科斯必然要談威廉姆森。當然,威廉姆森還將高度抽象的“交易成本”進行操作化,將其變為可測量、可蒐集、可證實的變量。在2009年,他也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與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共享)
。
《契約、治理與交易成本經濟學》是對威廉姆森部分作品的中文編譯,所收入文章,有的是論文,有的是演講。這一本文集可視為理解“交易成本”的威氏基礎讀物。因為在這裏,可以看到威廉姆森回顧如何閲讀科斯,如何提出問題,以及由他介紹的“交易成本”基本知識。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到他對新制度經濟學而不只是其中“交易成本”這一核心概念的梳理、展望,比如:人與人之間自發形成的合作、契約,與法律的約束相比,在什麼情況下更有效;私有化是否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增長,多大程度上取決於政治和法律制度環境。不同研究者持不同的觀點。威廉姆森認為,新制度經濟學就是這樣一個思想熔爐。而這正是新制度經濟學的生命力、吸引力。
今年5月21日,威廉姆森在伯克利逝世,享年87歲。《契約、治理與交易成本經濟學》編譯出版,這個時間節點也成了向這位思考者致敬的方式。
在該書前言裏,威廉姆森寫道:“就產權理論與交易成本經濟學而言,在中國,產權理論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我的建議是,對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研究和應用,會對中國帶來積極的影響。”
此前,威廉姆森的《反托拉斯經濟學》
(後譯為《反壟斷經濟學》)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企業的性質》《市場與層級制》等作品(含編著)也被引進出版中譯本。他本人早在1987年和1989年就受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來中國做學術交流。在2010年,他再次來到中國。那是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二年,他的中國之行自然受到關注,在論及企業之時,他當時反思説:“中國和美國都支持市場中存在一個大企業的理念,數據顯示這樣做更加有效。但我認為還是有一定問題。壟斷企業應當有幾個競爭對手,各自劃分市場,這個狀況已經運行了很久。”
(羅東)
文學
《發明聖誕節的人》是一本易讀且有趣的小書,主角是查爾斯·狄更斯及其超級暢銷書《聖誕頌歌》。狄更斯自然沒有發明聖誕節,但把“發明聖誕節的人”這一頭銜給他應該沒人會反對。《聖誕頌歌》寫於1843年,那時的聖誕節和現在的聖誕節幾乎不是同一個節日,重要性也遠不及復活節等節日。現在就連我們都熟悉的聖誕老人、聖誕卡片、聖誕樹、聖誕火雞有的還沒出現,有的還遠未普及,而狄更斯通過《聖誕頌歌》讓聖誕節完成了華麗變身,甚至可以説變異,這一轉變就像一個普通人化身成了超人,因為這部作品的暢銷,以及無數次、各種形式的改編
(剛開始很多都是盜版,讓狄更斯大為惱火)
,一部文學作品成為“西方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此書所講的不止於此,而是從狄更斯本人的童年講起,對狄更斯創作《聖誕頌歌》的個人境遇、寫作初衷和當時的大眾反應做了不少歷史資料的披露,對《聖誕頌歌》進行了文學批評,比較全面地揭示了這部小書的文學和文化史意義。
(張進)
傳記
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向他人講述自己?這是一本有關於回憶錄和自傳的“傳記”。從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到暢銷書作家奧古斯丁·巴勒斯的《拿着剪刀奔跑》,從尤利烏斯·愷撒到美國總統尤利西斯·S.格蘭特,從馬克·吐温到當代幽默作家大衞·賽德瑞斯,從古羅馬時期的戰記到當代的名人回憶錄,當我們在觀看一本回憶錄或者自傳時,能夠從中得到多少真相?
盧梭曾在《懺悔錄》中為自己開脱:“有的地方我有可能寫錯了……在我自己沒有找到確切的材料之前,我可能還會出錯。”馬克·吐温也承認自身記憶的侷限性:“我以為自己記得的也許反倒都是從未發生過的事。”顯然,這本書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對方的故事可能從一開始就隱藏着欺騙。
(何安安)
歷史
雅克·阿塔利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學家,他也曾當過多位法國總統的顧問。在歷史上,法國曾有八次機會可以發展海洋霸權,但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這是他寫這本《海洋文明小史》的出發點。法國的領海面積位居世界第二,但法國在歷史上為何沒能成為海洋帝國?為何法國人會錯失良機,把主宰世界的機會一次次讓給威尼斯人、弗拉芒人、熱那亞人、荷蘭人、英國人和美國人?
由此,雅克·阿塔利從全球史的視野,跨越諸多領域,考察海洋文明的歷史,展望在海洋環境惡化的當下,未來世界的海洋發展之路。這本書對於中國讀者來説也具有深刻的意義。在歷史上,中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闊的內陸,領先世界的農業、手工業和航海技術,如此優越的海洋地緣優勢為何在歷史上未能轉化為一個強大的海權國家?在未來,中國又需要怎麼樣的海洋發展戰略?雅克·阿塔利對海洋文明思考的出發點雖然來自法國,但也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和參考。
(徐悦東)
作者丨書評週刊編輯部
編輯丨楊司奇
校對丨劉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