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人新世紀,中國當代陶瓷收藏界已進人了贗品氾濫成災的年代,已進人了視覺“偽經驗”矇蔽一代陶瓷收藏者的年代。
縱觀各地古玩界,贗品陶瓷器已成為最醒目的誘惑品。不少中小藝術品拍賣會上,贗品高仿陶瓷器堂而皇之競相登場。無數印刷質量越來越精美的歷代陶瓷器畫冊、越來越清晰的陶瓷器光盤,似乎已成為真偽鑑定的主要 工具(書)。似乎去各地博物館隔着玻璃遠觀歷代標準器,就能把陶瓷鑑定經驗爛熟於心;似乎經過專家鑑定估 過價的拍賣畫冊上的官窯器拍品,都具有權威性。
康熙五彩花鳥紋花盆古玩拍賣估價30萬
以至於不少買回膺品的收藏者,如你否定了他的藏品,他會很快拿出畫冊,對照圖片上器物之器型、紋飾、 釉水、款式,忿忿不平、喋喋不休地和你論理:你是錯的,他是對的。以至於不少企業家投資者,不看拍賣會預 展,下了飛機,推着行李箱直奔拍賣會現場。他們對照拍品圖錄,凡哪件拍品競爭最激烈,就競拍哪一件,最後 像一匹黑馬猛地喊出一個最高價,鎮住所有競拍者,炫耀其富豪身價,滿足其虛榮心理。以上這一切,都極大地刺激了贗品仿製者、贗品販賣者、贗品拍賣者的投機心理。
讓我們先回顧歷代陶瓷新贗品出現在古玩市場上的時間表:
曾名揚世界的唐三彩,20世紀80年代在洛陽、西安街頭成堆賣仿品。20世紀90年代初,仿唐紋胎瓷、仿晉瓷 辟邪器、仿景德鎮宋代青白瓷開始批量出現。90年代中期,宋龍泉窯和宋建窯、吉州窯茶盞、磁州窯枕頭瓷仿品 也聞風而動。90年代後期,仿西漢釉陶罐,仿越窯盤壺、執壺,仿民國珠山八友瓷板,仿民國粉彩、五彩及青花 喜字瓶,接連出現。到了2000年前後,景德鎮私人窯場依然在高仿官窯器外,著名的民窯器也都被仿過一遍了。 商業頭腦靈活的仿造者,又開始仿各地的雜窯器。如仿福建德化的白瓷、青花,仿漳州窯白瓷,仿雲南玉溪窯、 建水窯青花罐,仿遼三彩、明三彩,仿耀州窯器,仿北方單色釉雜窯,仿民國淺絳彩,仿四月I漢俑,仿商代白陶 ,仿馬家窯彩陶等等,真是歷代官窯民窯雜窯仿品無奇不有,“精彩紛呈”。為此,我們不能不感嘆:贗品出現 的時間選擇,製假售假者的手段真是一代勝過一代。而買進贗品的收藏者的鑑賞眼光,卻是一代不如一代。
究其原因,是中國當代陶瓷收藏者們的古陶瓷鑑定“偽經驗”,矇蔽、誤導了對古陶瓷真品的鑑賞。眾多的新一代陶瓷收藏者,不是從歷代陶瓷真品實物、真品碎片人行的,他們的視覺經驗與感性認知,過多依賴於精美 的圖片、光盤裏的圖像、博物館裏隔着玻璃遠觀而不能上手品賞的實物影像,依賴於高科技測試、偽專家們開講 座時模稜兩可的鑑定意見,以及輕信了古玩商人們信口開河的吹噓、精心編造出來的故事等。
所謂的古陶瓷鑑定“偽經驗”,是指其鑑定經驗不是直接從眼觀、手摸實物得來的,不是從古陶瓷鑑定實踐 中親身感知得來的,而是通過以上所説的各種間接的手段獲取的。“偽經驗”,換句話説就是“假經驗”。
視覺“偽經驗”之出處分析
“偽經驗”的出處,最誤導人的來源是平面圖片觀看經驗,而“真經驗”得益於 立體實物觀看經驗。
先説平面與立體觀看經驗的差別。陶瓷藝術與書畫藝術有區別,書畫本身是平面藝術,如1:1仿真程度很高的 水印宣紙國畫,其贗品與真品之間距離很接近,書畫鑑定常識有時可以從仿真程度很高的贗品中獲得,當然直接 從真品中獲取鑑定經驗是最重要的。而陶瓷本身是立體藝術,所有的平面彩色圖片、光盤影像與真實的立體實物 距離很大,平面觀看經驗可取之處很少,所以,古陶瓷平面圖片、影像之觀看經驗,是古陶瓷鑑定裏最害人的“ 偽經驗”之一。
其二,紙質、光影質感、色彩感與實物質感、色彩感的差別。
古陶瓷紙質印刷品的紙質感是柔軟的,影像光影感是飄浮的,而古陶瓷的陶質、瓷質感是堅實的,這是差距 之一。古陶瓷紙質印刷品的色彩還原技術目前還無法達到完全還原的程度。縱然影像光影逼真程度高,但熒屏上 看光影,都是在瞬間變化着的。如一定格,影像色彩馬上就開始模糊了,且無真實的陶瓷質感,這是差距之二。 再説色彩還原程度,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尤其是青花瓷圖案,元青花,明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天 啓、崇禎青花,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光緒青花……各朝各代都有其獨特的色質、風格、特點。青花料也分進口的蘇麻離青料、國產的平等青料等。但世上任何一家拍賣行印製的精美的拍賣畫冊,都無法解決問 題最多的青花色階還原問題。所以,古陶瓷平面圖片、光影之色彩觀看經驗是古陶瓷鑑定裏最害人的“偽經驗”之二。
至於從圖片、光影觀看而形成的“個體偽經驗”,再通過講座、交流等的傳播而形成的“集體偽經驗”,誤 導、矇蔽了新一代陶瓷收藏羣體,危害性更大,更令人憂心忡忡。
與此相反,要想獲得古陶瓷鑑定“真經驗”,唯一的途徑就是“眼見為實”看實物,“手摸為實”摸實物。行話説:字畫入門難,進門易;陶瓷入門易,進門難。陶瓷鑑定進門難,就難在除了要有觀看真品的經驗外,還 要有撫摸真品的經驗。如筆者的老師,已故著名收藏家殷屏香老先生,鑑定成化青花時就先撫摸瓷面,如釉面感 覺糯滑的可能就是真品,反之如有澀的感覺就是膺品。
再談以“手摸為實”為原則對當代高仿瓷器進行鑑定。由於科技的進步,當代高仿龍泉窯瓷、建窯瓷、磁州 窯瓷及景德鎮明清彩瓷等,有時僅憑肉眼,從器型、釉水、花紋、款識、底足方面去看,已很難一眼定真假。有 時在高倍放大鏡下看瓷面氣泡,也很難一眼分真假。若“眼見為實”看實物鑑定後仍猶疑不決,那麼就進一步用 “手摸為實”摸實物的力‘式來鑑定。曾有一位知名文人收藏家藏有一件明龍泉梅子青三足文房爐,他説京滬著 名古陶瓷鑑定家都看過,都説是“好東西”。筆者頓生疑惑:為何眾專家不明説是某某朝代的東西,而是模稜兩 可説是“好東西”,這裏面有玄機。筆者上手仔細撫摸釉面,手感特別糯滑,答案果然出來了,這是贗品。原因 之一是,如今高仿龍泉瓷在器型、釉色、胎足方而兒乎能做到亂真。但新出窯的仿品火氣十足,為去掉火氣,常 常用化學藥水如草酸、鹽酸消光劑等來浸泡處理,使之釉面在極短的時間內去掉賊光而老化。經如此做舊後,高 仿品似乎舊氣十足,但裏外、上下釉面老化的程度完全一樣,摸上去異常光滑,這與自然老化的明代龍泉瓷不一 樣。因為自然老化的瓷器,土埋時幹度與濕度有別,使用時手常接觸凸處,放在桌上底足的磨損度總是不同的, 所以手摸上去,釉面老化的程度總是有節奏有差別的。這是鑑定出土瓷的要訣之一。原因之二是,由於成化青花 瓷瓷土淘洗時要求特別細膩,故上釉燒窯後,成化釉面異常光滑,這是成化青花獨有的特點。而宋元明龍泉瓷真 品,淘洗瓷土及上釉的方法與成化青花的完全不一樣,不可能有特別糯滑的感覺。
以筆者30年來上手真品實物和從老專家那裏得到的經驗:除了明成化青花、明甜白釉等極少數瓷器品種以及 宋汝窯、官窯瓷(因為常人連汝窯、官窯瓷碎片也難上手)釉面上有糯滑、温暖感外,其餘幾乎所有品種的元明 清瓷器瓷面都有m澀、生冷之感。這種手感,只有經過長期手摸實物的實踐經驗才能獲得,初人門者是很難體會的 。為何筆者花了這麼多筆墨舉“手摸為實”的鑑定實例,主要是因為傳統古陶瓷收藏界歷來重視的是“眼見為實 ”的鑑定經驗,而輕視了“手摸為實”的鑑定經驗。其次是因為當代圖片、光影視覺偽經驗的流行,更是忽視了 “手摸為實”的鑑定經驗,尤其使得2000年前後人行的企業家古陶瓷投資收藏者,被古陶瓷視覺“偽經驗”誤導 損失慘重。他們中的不少人,一踏進古陶瓷收藏之門就損失幾萬、兒十萬甚至兒百萬元收進贗品,如今已被認為 是見怪不怪的“學費”。
要避免視覺“偽經驗”
遠離真品實物鑑定、遠離真品碎片研究,實際上也就是遠離了古陶瓷鑑定的真經驗,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古陶瓷收藏、鑑賞家。如果不總結、不披露、不關注、不批評新一代古陶瓷收藏者的圖片、光影視覺集體“偽經 驗”,此類的收藏悲劇還會更頻繁地發生。
從民國期間經營古玩、開創“傳統古陶瓷鑑定派”的第一代行家孫流洲、耿寶昌,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進人 文物商店工作的第二代行家,再到七八!年代在復甦的古玩市場上摔打出來的第三代行家,鑑定實物一代比一代 看得少,鑑定眼光也一代不如一代,因為珍品實物已越來越少了。但在這三代行家學習鑑定古陶瓷的年代裏,有 精美圖片的出版物還比較少,視覺光盤還鮮有出現,古玩市場上的低劣贗品也屬鳳毛麟角,故這三代行家重實物 ,重實踐經驗,受“視覺偽經驗”的污染還很少。但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古玩市場入行的第四代收藏者們,新世 紀後衝進拍賣市場的第五代企業界投資者,他們涉足古陶瓷收藏的年代,正是古陶瓷精美圖片、光影輪番“轟炸 ”視覺的年代,正是古陶瓷贗品在古玩市場、古玩拍賣會上“橫行霸道”的年代,故他們才是古陶瓷視覺“偽經 驗”實際上真正的受害者。在經濟愈發達,收藏愈繁榮,而人文精神愈衰弱的大背景下,新一代的古陶瓷收藏者 受到的誘惑更多,被視覺“偽經驗”誤導而上當買進贗品的遭遇也更多,這是非常值得令人同情和深思的。事實 上,新一代古陶瓷收藏投資者要想一夜之間拍得高價品再轉手炒作獲利幾倍幾十倍,或短期花幾十萬幾百萬元拍進大批藏品,速成為著名收藏家,還是應驗了一句老話:“欲速則不達。”
在視覺“偽經驗”的誤導下,遠離真品碎片研究,遠離真品實物鑑定,實際上也就是遠離了古陶瓷鑑定的真經驗,幾乎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古陶瓷收藏鑑賞家。
所以,所有的圖片、所有的光影、所有的講稿書籍只能作為參考,不可輕信;所有的實物、所有的碎片、所有眼看手摸的親身體驗,才是真正的鑑定依據。去國家博物館能看到“眼見為實”
的真品,到個人收藏館能摸到“手摸為實”的真品,上古玩拍賣市場能獲得真正的真贗對比的經驗,這是古陶瓷收藏的“真經驗”。
此外,我們還要提倡:胸中要有陶瓷史,各朝各代記得深;收藏要有大局觀,官窯民窯只要真;眼裏要有真眼光,是真是假看得準;手上要有真功夫,摸上摸下敲出聲。
在當代古陶瓷收藏界,誰都無法拒絕古陶瓷視覺“偽經驗”的侵襲。但我們能洞穿視覺“偽經驗”的迷霧, 繼而轉化成自己親身體驗到的視覺“真經驗”,屢敗屢戰之後,我們就能屢戰屢勝,或者小敗大勝,才有可能成 為當代真正的古陶瓷收藏鑑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