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壽:此字始見於西周早期金文 ,其本義為活得長久,引申轉指生命持續的時間。又引申作動詞用。壽又指中年和老年人的生日。壽也做婉辭,用於安葬死者所用的物品。
形聲字。金文“壽”字是上下結構,上部以一個老人的形象表意,下部是“田疇”的“疇”字的初文,其古字形彎曲的田壠形,以此用來作為“壽”字表音的聲符。西周金文、《詩經》等傳世典籍,皆用為長壽之義,長壽是壽字的本義。有一些金文的下方多加了一隻表示手的“又”;還有一些左下方多加了一個“口”,為《説文》篆文和漢印所本;也有同時加上“口”和“又”的。“口”可能表示酒杯,“口”與“又”結合表示舉杯向老人獻酒祝其長壽,這一字形一直流傳至秦簡和漢代帛書文字中。經戰國一直到漢代簡帛
文字,又到東漢簡牘文字,都常見此結構壽字,現代繁體字壽字形體就是從漢代隸書而來。漢代以後,“又”寫作“寸”。從唐代開始有了印刷書籍後,採用從口從又之壽字形體為正體,其他形體結構的壽字不通用了,只有從漢隸而來的壽字留傳下來。現在通行的簡化字壽字,在敦煌漢簡中已有雛形,;到唐代敦煌遺書中的壽字已經與現代簡化字壽字相同“壽”的本義是長壽,正因為“壽”字現了人們長壽的共同願望,所以人們賦予“壽”字以豐富的吉祥內涵,甚至成了人們迫切要求長壽的象徵。中國傳統觀念有所謂人生有“五福”,其中居第一位的就是“壽”。(見《尚書·洪範》)古人認為只要長壽,只要活着,一切都好辦,也就是人們常説的“人在一切在”。
中國人將理想、幸福大多寄託於人的生命。古人在“壽”字上做了不少文章,他們將“壽”字形化,符號化,藝術化,創造了近三百個不同的“壽"字。古人有用一“壽”字表意的圖案,長方形的“壽”字叫“長壽”,圓形壽字叫“圓壽”(即無病而終的意思)也有許多壽字組成的圖案,如有一百個小壽字組成的一個大壽字圖案叫“壽圖”,還有“雙百壽圖”等。從前祝壽時,常送一幅“百壽圖”,人們將它看作是最好的禮物,其寓意不言而喻。不僅如此,古人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傢俱、房屋、衣被等用品上均刻有“壽”字。“壽”字成了中國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品。
此“壽”用草書創作,更彰顯了力度與活力。“壽”上“小山”,取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意,用杜甫二十四歲血氣方剛寫《望嶽》的朝氣沖刷作者年已古稀的暮氣,字形拉長,寓意長壽;最上面小山,寓意壽山福海,壽比南山。
2、捨得:指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須捨棄即願意付出,不吝惜。最早出自《易經》。《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假如今日有個人緝訪得賊人真信,來報你時,你還捨得二十兩銀子麼?”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捨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度,是擁有超越境界來對已得和可得的東西進行決斷的情懷和智慧。也是一種雅俗共賞,啓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整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3、和為貴 出自《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原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釋文:禮:在春秋時代,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孔子的 “禮”,既指“周禮”,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和:調和、和諧、協調。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這、此等意。這裏指禮,也指和。
類似的古訓很多,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説的“和”。儒家的“太和”觀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儒家是通過道德學養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
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重大特徵。不僅儒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有機部分的其它流派,如佛、道、墨諸家,也都主張人與人之間、族羣與族羣之間的“和”。佛教反對殺生,主張與世無爭;道家倡導“不爭”,以“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為“三寶”;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尤為反對戰爭。
“和”是寬容主義精神的表現,是理論理性的體現。和睦的人際關係,和諧的社會環境,對於人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人類自古至今,因國界、宗教、種族、主權、經濟利益的歧異,思想、語言的差別,乃至因家庭、財產、感情等諸多問題,所引起的衝突不勝枚舉,以至常常上演“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慘劇。和為貴的觀念,對匡正今日社會所發生的種種弊病,不無裨益。
4、戲墨聽禪 :戲墨:同戲筆,隨意戲作的詩文書畫。即塗鴉、戲作,自我調侃。謙虛之意。
聽禪 :聆聽法師講佛法。
王樹山書法 內容源自網絡 請書友鑑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