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紙讓世界的歷史得以記錄下來,走進古法造紙術楮皮紙

為什麼我們的文明可以延續五千年而沒有斷代,是因為文字和紙張。倉頡造字的傳説一直被我們認為是文字起源。通過考古學的研究,我們的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黃河流域的磁山和裴李崗文化,那些出土陶器上鐫刻的符號,被學界公認為是我們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創立標誌着文明的建立,因為文字可以使文明被記錄和傳承。而紙張的出現,則讓文明的傳承和傳播變得更加方便和久遠。相比西方,我們的歷史脈絡清晰,就是因為我們的史籍保存的相對完整,而這恰恰是古法造紙術帶給我們的榮耀。

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從此我們擺脱了竹簡和樹皮記錄的時代,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直到千年後,西班牙才在南部的薩狄瓦城建立歐洲第一家造紙廠。遙想當初,我們的書生墨客可以人手一本書的時候,歐洲還正處於中世紀黑暗時代,那個風靡全球基督教的聖經還是用希伯來語寫成,而且只有教堂的牧師才有一本,人民根本無法獲得聖經,聖經的經文都是由牧師來傳遞,普通的信眾一生都無法觸碰到那神聖的經書。

在美國著名作家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的書中,蔡倫排名第七,他的排名比佛教創立者釋迦摩尼還高。由此可見,紙張對於人類文明有着怎樣的作用。

如今隨着現代造紙術的興起,蔡倫所創立的古法造紙術已經逐漸被人們遺忘,這項延續了近2000年的傳統偉大技藝面臨着消失的危險。在國家非遺名錄中,有幸看到了楮皮紙製作工藝,這項古法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法造紙術的“活化石”,同時,楮皮紙製作工藝被認為是傳承自蔡倫造紙術。

傳説,蔡倫家族中人逃命至秦嶺附近,將當時最先進的植物造紙技術傳授給了北張村。從此,北張村就稱為古法造紙的基地,唐朝北張村的白麻紙遠銷海外,直到解放前這裏所產的紙也幾乎壟斷了西安所有的報紙供應。

在歷史上到處都有楮皮紙的影子,上到皇帝聖旨,臣子奏摺,下到書畫記賬糊窗户都是用楮皮紙。這是由於,楮皮紙採用純植物纖維製作,紙張纖維較長、纖維質量純淨、木素含量低,成紙強度好、極耐老化,在古代常被作為上等的抄寫及印刷用紙,我們現在常能看到一些唐宋時期的構皮紙文獻,歷經千年依然紙墨如新,讓人驚歎。

楮皮紙製作工藝完全採用純手工,不使用任何機械設備,這也造就了這項傳統技藝對體力的要求。從薄皮捆紮開始,到揭紙曬紙結束,要歷經七十二道工序,繁雜的工序和繁重的體力,讓這項技藝成為一項苦差事。

國家級傳承人張老先生,在介紹楮皮紙製作工藝的時候反覆的説,這項技藝是一個苦差事,這不光需要身體好,還要可以完全沉下去,才可以學會。以前,這項技藝都是師徒傳承,採用的是口口相傳的方式。隨着時代的變遷,那個曾經3000多户都在做的楮皮紙,逐漸衰落到只剩5、6個人堅持。這些年逾八旬的老人固執的堅守着這項傳統技藝。

這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驕傲,也是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發明。如今,卻不得不在幾個老人的堅持中苟延殘喘。也許,終將有一天,這項光耀世界的偉大技藝終將消失在人間,只是,我希望那一天不要來的太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6 字。

轉載請註明: 那張紙讓世界的歷史得以記錄下來,走進古法造紙術楮皮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