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原創 言川 重慶事務所 6天前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近100年前,還是民國初,正是“偌大的中國,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動盪之年。

在蘇州,有一位老人,默默地放下魯班尺,對着面前的一封聘書怔怔地出神。它來自中國第一個開設建築學專業的學校——蘇州工專。

後輩在旁邊苦勸:我們姚家數代的家學,賴以存生的獨門技藝,豈可隨便公之於眾?

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語道:就是因為引以為密寶,秘而不宣,諸多技藝才散軼於歷史之中。

我要改變這一切,用剩餘的歲月,去完成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

——從此以後,我不只是一名建築匠人,還是一名建築學教授,更要著書立説,把香山幫數百年的經驗、技藝,公之於世,讓後世子孫都能學習、繼承;讓中國建築營造的法門、精髓,永遠地傳承下去。

請記住這位老先生的名字——姚承祖。

這本書,是“中國南方傳統建築之唯一寶典”——《營造法原》。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吳中先賢譜·姚承祖像

可能現代人很難理解,不就是編一本建築書嗎,有什麼了不得的?

事實上,真的非常了不得。

中國傳統建築源遠流長,自夏商發端,至宋代發展成熟,再至明清抵達巔峯,擁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發展譜系;從天人合一的建築哲學,到相地立基的營造範式;從進間門廳的規制標準,到榫卯掇山的工藝技巧,數千年來,燦爛而輝煌。

但中國古代針對建築而刊行的專著,寥寥無幾。

從古至民國時期,僅春秋《考工記》、宋代《營造法式》、明代《園冶》、《長物志》,明末清初的《閒情偶寄》、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等寥寥數本傳世。

在儒家經學為顯學的漫長時期,建築技術作為一種“奇技淫巧”,多掌握在民間工匠手中。其技藝傳承,多為家族父子或師徒傳承,傳授方法,往往通過祖傳抄本(秘笈)和口耳相傳,且傳男不傳女。

這種文化傳承的方式,缺點相當明顯:

傳播侷限,往往在地域、家族的小圈子內部流傳;且容易散軼,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技術失傳和文化中斷。

作為一名建築匠人,姚承祖深知其中的風險。

於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就此被立下:他毅然登上講台,開始教書育人、著書立説。

有人會問:中國建築營造博大精深,姚先生憑什麼敢談傳承?

就憑他是“香山幫”技藝的傳承人、集大成者。

香山幫,是在蘇州香山地區、世代以建築營造為業的匠人羣體的統稱。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先輩們在吳國建造了吳宮、梧桐園等珍貴建築傑作。明代,以蒯福、蒯祥父子為代表的香山幫匠人憑藉高超的技藝,主持了明故宮等皇家建築、大型國家工程的營造。

歷時上千年,香山幫一脈相承,堪稱中國傳統建築營造的巔峯代表。

而姚承祖,即出身香山幫營造世家。其祖父姚燦庭、叔父姚開盛,俱是名噪一時的吳中大匠。姚先生幼時受家傳啓蒙,耳濡目染,又肯鑽研,不久便成為出類拔萃的建築技師。蘇州怡園的藕香榭、靈巖山寺的大雄寶殿、光福香雪海的梅花亭、木瀆嚴家花園等著名建築,均出自其手。

1912年,蘇州成立了建築行業協會——魯班會,姚承祖即當選為首任會長;五十四歲時,已是蘇州梓義公所第一順位的理事,是當時蘇州營造界首屈一指的人物,被譽為“江南哲匠”。

1924年春,姚承祖正式接過蘇州工專建築學專業的教鞭。

在這裏,他將家傳“秘笈”——五卷《梓業遺書》手稿,融合自己畢生所學,為蘇工建築科“中國營造法”一課編寫了專門的講義。

這份講義,就是後來《營造法原》之初稿。

從講義到出版,《營造法原》成書,異常坎坷。

當時,中國建築史學大家、中國古建築研究開拓者之一的劉敦楨一見此手稿,便如獲至寶。

他看到了這本書的雙重價值:

一是,這本手稿是中國唯一一部來自營造匠人的智慧結晶,內容涉及江南建築結構、式樣、制度、工限、標準、工藝等多方面,具備極為重要的技術實踐、建築教學、文化傳承價值。二是建築史學價值,從中可一窺自明代以來江南建築之演變。

於是,劉敦楨將此書稿推薦給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啓鈐,請其幫忙整理出版。

朱啓鈐一見,也是愛不釋手,並給出了極高評價:

《營造法原》一書雖限於蘇州一隅,所載做法則,上承北宋,下逮明清,今北平匠工習用之名辭,輾轉訛偽,不得其解者,每於此書中得其正鵠,然則窮究明清二代建築嬗蜕之故,仰助此書者正多,非僅傳蘇杭民間建築而已。

但由於當時中國建築文化缺乏統一整理,各地建築術語等彼此不通,術語、縮尺、比例,這些在匠人眼裏“不言自明”的東西,卻難倒了朱啓鈐、劉敦楨這些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大家。於是,書稿整理編撰一度擱淺。

1935年,劉敦楨委託蘇州人、時任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教師張至剛幫助整理書稿,用時兩年,終於初稿脱稿。

但正當劉敦楨攜書稿北上準備校訂出版時,盧溝橋事變爆發。為避戰禍,中國營造學社內遷,抗戰期間,書稿幾易其手,出版事宜又被擱置下來。

這一擱置,又是20餘年。

直到1959年,在新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關懷下,《營造法原》終於得以出版。

此時,距離劉敦楨初識手稿,已有33年;距離姚承祖先生病逝,也已整整20年。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武漢圖書館館藏1959年版《營造法原》

《營造法原》,是一部專業著作,也是一部中國建築文明的史書。

正因為它,如今,我們在遊覽蘇州園林時,不僅可以感受中國建築之美,更可知道它的來處和歸處,以及它是如何被營造出來的。

而它的背後,站着一代又一代的守護人:

譬如姚承祖、劉敦楨、朱啓鈐、張至剛;譬如更多的、默默無聞的香山幫匠人。

他們或以精湛的技藝,構築起一座座中國建築傳世精品;或以“為往聖繼絕學”的態度,呵護着脆弱的紙張和卷冊。是他們,讓中國建築文明之光,穿透歷史的縫隙,渡過重重浩劫,一直傳到了今天。

也是他們,保留了中國建築營造的技藝火種,讓我們可以傳承再造,實現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的當代煥新,向世界展現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思考、中國方案。

這是何等的幸運!

更幸運的是,這部“中國南方傳統建築之唯一寶典”,即將登臨山城。

7月16日至30日,由四川美術學院綠色設計研究院、香港維岸畫廊主辦,融創中國、重慶市文旅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古建築保護聯盟、蘇州世界遺產與古建築保護研究會等共同支持的“見微知著·方寸之間”中國建築藝術之美大型展覽,將於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展,在重慶拉開一場為期半個月的中國建築文化饕餮盛宴。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據悉,這將是中國首次系統梳理以“香山幫”傳統營造技藝為代表的建築藝術展。展出中,武漢圖書館館藏1959年出版的《營造法原》,也將在重慶首次對外亮相。

據悉,此次展覽將分為中國建築藝術之美、中國建築的人文精神、歷史文獻、傳承創新、中國與世界、天人合一、木以向榮七大主題。除《營造法原》外,還有唐式七鋪作重拱出雙抄雙下昂偷心造斗拱、宋式五鋪作補間斗拱、明清磚雕、石鼓等建築構件展品,以及梁思成研究中國清代建築的專著《清式營造則例》、《姑蘇繁華圖》博物館復刻版、1980年至今的“蘇州園林”珍稀郵票系列等多項中國古建珍貴展品、文獻集中亮相。

部分展品欣賞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成龍捐贈給新加坡科技大學橫山古建築雕花斗拱

(複製品)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清·徐揚《姑蘇繁華圖》(復刻版)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手繪營造法原圖

同時,這場展覽,也將拉開重慶人居建築傳承中國建築燦爛文化的時代新篇。

作為本次展覽的支持單位之一,融創中國繼2019年聯合發起古建保護專項基金後,今年也將把被譽為“東方瑰寶”的桃花源產品引入重慶,與香山幫傳人一起,為重慶帶來真正的明清江南園林建築,在重慶實現中國建築之美的傳承與創新。

未來,我們可以在“桃花源”的家裏,感受到“出則廟堂、退則山林”的文人情懷;感受“滄浪之水,可濯纓濯足”的處世哲學,感受“溶溶院落共黃昏”的詩情畫意,感受“賭書消得潑茶香”的生活歡喜……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蘇州桃花源實景圖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上海桃花源實景圖

END

責任編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4 字。

轉載請註明: 該有多幸運,才能讀到這部中國“家傳”秘笈寶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