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佛慧山
再登
佛慧山。
呂連渭
佛慧山在千佛山東南,又名大佛頭山,海拔460米。山勢峭拔為濟南市區制高點,登臨山頂可俯瞰泉城。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築,柳浪環繞的明湖,滾滾東去的大河盡收眼底。
山陰絕壁上有摩崖巨佛頭像,像高7.8米,寬4米,開鑿於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鬼斧神工雄偉壯觀。後人臨懸崖築拱型佛龕,護大佛於內。額書“大雄寶殿”四字,為濟南書法家張英麟所書。
佛慧山下原有古剎佛慧寺,寺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明初,濟南府城內開元寺位置改為府署,僧人遷移於此,遂改為開元寺。寺三面環山,松柏籠罩,藤蘿垂蔓,異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院內有宋代丁香數株。殿後北壁上,鑿有上下石室多間。昔日,儒生多於此讀書。石壁西首有鎮武洞,開鑿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鄰洞下方依山雕龜像,蛇繞其頸,奇特古樸。寺周巖崖,雕鑿唐代造像多尊,文革盡遭破壞。開元寺已傾圯殆盡,僅存遺址。
崖壁石隙中,山泉滲滴,形成“秋棠”、“甘露”二泉。開元寺遺址周圍崖壁上有“山高水長”、“逍遙遊”、“德巖猶龍”等歷代摩崖刻石,雄渾遒勁,清晰可見。
開元寺遺址西北巖壁上,有徐夫人桂馨之墓和諸多相關題刻。傳清末音韻學者徐桂馨葬於寺側,記錄不詳,引人猜測。清濟南詩人範垧有詩:"佛慧名山十里遙,開元古寺建山椒。山僧不解通姓名,自汲山泉飲一瓢。"
作為山名,佛慧山在全國獨一無二,不會出現檢索的雷同。佛慧山的土名是橛山,正如中國很多山叫橛山,如同馬鞍山一樣。但濟南古人再迷信,也不會認為沒有橛子拴住濟南會漂走。濟南人沒在佛慧山上修建過巨大的石柱子,那是一座“形似文筆”的七級石塔,曾經代表人們對濟南文昌的期望。
1984年我就讀於千佛山下的山東工業大學,閒暇時經常登千佛山。有一次,偶然心血來潮登上了大佛頭。怎麼去的怎麼回來的,已全然忘卻,那時也不寫日記,無資料可查閲。只記得我爬到了大佛頭門框的上面,大二時我生病休假一個多月,隱隱覺得這場小病是褻瀆大佛,佛對我的懲罰。之後,我便發奮苦讀,謙以待人,一改原來的狂放不羈。
屈指算來,爬大佛頭山已37年了,只要到了濟南我就想起大佛頭。前幾年登臨了幾次千佛山,也算遂了我的一點心願,但大佛頭一直心念着。
上週與妻子看病住在了濟南,因為離山近,每天早晨我都去爬山。前兩早晨我把地形偵查好,第三天早晨起了個大早,向佛慧山奔去,我要重登佛慧山,再訪大佛頭。
佛慧山現已開發為景區,景區牌坊前立着一個紅色100標誌,標誌的上方是黨徽。一進景區是開闊的開元廣場,廣場中間是一個圓形水池。循着山道往上走,路上樹木茂盛密集,非常幽靜。過了開元遺韻、開元書屋後,開始攀登。前面有父子二人,兒子説今天是第七天登臨了。
到了大佛頭前,我俯首為妻子祈福,保佑妻子能好起來。唉,人與大佛相比多麼渺小啊,37年前我不足20歲,意氣風發,壯志豪情足足。如今兩鬢花白,垂垂老矣,為了給妻子看病四處奔走。人生易老,生老病死,令人無限感慨……
登山、讓我尋找新的力量,新的跨越……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