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苦盡“甘”來:康莊大道上的“精氣神”
從甘肅回京已經數月。回顧在這片狹長土地上行走、訪問的無數個瞬間,止不住思考:這個尚有17.5萬貧困人口的西部省份,怎樣才能打贏脱貧攻堅的大決戰?
預想過會很難,但沒想到這麼難。
越野車穿行在連綿不斷的山溝之間,下一站目的地是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縣。目測近在眼前的地方,其實曲折難行,很久才到。沿着盤山路爬到海拔2200米再看: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峭壁陡立,黃土坡連着黃土塬。瞬間就明白,形容甘肅脱貧攻堅之難,“滾石上山”這個詞竟是如此貼切。
東鄉縣自然條件艱苦,生存環境惡劣,素有“隴中苦瘠甲天下,東鄉苦瘠甲隴中”之稱。謝婷攝
臨夏州屬於中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東鄉縣是省內尚未脱貧摘帽的八個貧困縣之一,實打實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十幾年來,東西協作對口扶貧開花結果,改變了這裏的面貌,也改變了這裏的人。
東鄉縣龍泉鎮拱北灣村的扶貧車間裏,一筆户外勞保服裝加工的新訂單到了,女工們在縫紉機前忙碌起來。
鎮黨委書記楊志君對我們説,從前在東鄉縣,女性的家庭地位普遍比較低,不願出家門、不敢見生人。自從易地搬遷點建起了扶貧車間,原本留守在家的嬸子們、姑娘們,在家門口有了一份營生,上班、顧家兩不誤。
“你笑起來真好看。”張若涵攝
楊志君回憶起這樣一個細節:女工們收到第一筆工資後,相約着去縣城採購,給家裏添了日用品,給公婆選了禮物,給丈夫和孩子置辦了新衣服,還給自己買了化妝品。“窮的時候,哪還有心思打扮。現在她們自己能掙了,花錢心裏有底氣,家庭關係也比從前更和睦了。”楊志君説。
收入增加了,改善了家裏的生活條件;眼界開闊了,收穫了家人更多的尊重與理解。
“你們説,山的那邊有什麼?”
謝婷攝
離開東鄉的途中,遇見三個小姑娘並排望山而坐。她們想些什麼、聊些什麼,不得而知。也許在琢磨,長大意味着什麼;也許在盼望,有一天能夠走出大山。
而有些人,則在漂泊闖蕩多年之後,選擇回到故鄉的草原。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郊的當周草原,我們見到了甘南旅業投資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桑傑,一位藏族青年,普通話流利,面龐黝黑,笑容燦爛。
遠眺南山腳下細雨濛濛的草原,桑傑的介紹既文藝又深情:“小時候,阿媽告訴我,南山是我們的神山,下雨時起的霧,就是仙女的裙子。”
回故鄉,鄉愁並不是唯一的理由;做文旅,需要能把故事講好的人。
桑傑曾是一名導遊,畢業後在東南亞工作了幾年。“當時我在國外也有了一定的積蓄,但是一想到家鄉這麼美的草原、這麼淳樸的人,我還是想回來。”得知甘南旅業招聘人才時,桑傑報名參加了考試,經過層層選拔,終於如願以償。
“守着這麼美的草原,我相信大有可為。”採訪對象供圖
“甘南在發展全域旅遊,這與我的專業是吻合的,也給我提供了平台和機會,故鄉正需要一羣有擔當、有想法、有理想的年輕人,我們願意將從外面看到的、學到的運用到家鄉的旅遊事業發展中,為甘南的發展添磚加瓦。”説這些話時,桑傑的眼中閃爍着星芒。因為這份熱愛,所以歸來,所以擔當。
脱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甘肅還有很多故事——在定西,通渭的金銀花開出別樣神韻,增收在望的村民們笑容藏不住;在臨夏,東鄉的智能温控大棚裏,香菇們“蓄勢待發”,正等待着市場上的一個好價;在甘南,尕秀村的藏式牧家樂炊煙升騰,雪白的帳篷錯落排開,風馬獵獵,迎接着遠客……
甘肅此行的所見所聞,以及一路感受到的“精氣神”無不昭示着:決戰決勝之年,甘肅人民徹底擺脱貧困的信念越來越堅定,全面實現小康的動能越來越強大。
山路險路,謀出路;千難萬難,不畏難。
耳畔猶響——“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愈發堅信——苦有盡時,“甘”自來!
【推薦閲讀】
採訪甘肅脱貧攻堅,這三個關鍵詞打動人
布楞溝村:農民生活好了,心氣足了
脱貧致富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我看到了不一樣的黃土高原
行走甘肅,感受扶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