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六戒,過好一生
晚清名臣曾國藩,天資不夠聰穎,做人也有諸多缺點,但最後卻被譽為“半個聖人”。 縱覽曾國藩一生,從三十歲之前“一身毛病”,到三十歲之後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許就藏在他恪守的“六戒”之中。 讀懂曾國藩的人生“六戒”,就讀懂了到了他的做人成事之道。
-1-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直能輕易獲利的事情不要做,眾人都想爭搶的地方不要去。 前半句是説,做人不可欲求不滿。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就如同“天上不會掉餡餅”一樣,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一直讓你獲利的事,有些事看起來源源不斷地獲利,實則是陷阱乃至騙局。 當下針對年輕人的刷單騙局,針對老年人的理財騙局,其實都是這種套路。看上去對方不斷給你好處,殊不知是放長線釣大魚,施小惠,取大利。 因此,利益擺在眼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否則必吃大虧。 後半句説的是安全,眾人爭執、爭鬥的地方不要去,容易惹麻煩或者招致禍患。《論語》上説,“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這個意思。 不入是非之地,方能保得平安,對於普通人來説,平安才是最大的福氣。
-2-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為別人小的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別人的大恩。 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失,一點道德上的小瑕疵,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 《禮記》上説: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
意思是喜愛一個人但要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但要知道他的優點。 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實際上,知道感恩,懂得包容,這樣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
-3-説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經常談論別人缺點的人,內心其實是藉此在掩飾自己的缺點;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內心其實是嫉妒,或者想掩蓋別人的長處。
經常説別人短處的人,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往好了説也是“存心不厚,識量太狹。” 俗話説,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經常談論別人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僅是情商低的表現,也必然給自己招來怨恨,埋下禍亂的種子。 漢高祖劉邦曾經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
劉邦又問:“那對你來説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雖然韓信補充説,大王不然將兵,而善於將將。
但是忌憚的種子已經埋下。韓信後來被殺,不能説與他這種性格無關。
-4-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往往是眾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誰獨佔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麼一定會招致不滿,甚至成為眾矢之的。 企業經營管理中,有一條準則:財聚人散,財散人聚。所以,面對利益,一定要懂得取捨之道。 謀劃事情,可以聽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做決定。
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眾人商量。要謀大事,成大功,還是要靠自己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
-5-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庸人,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對於一般的人來説,沒有什麼才氣,只有勤奮工作才能成就事業,所以最忌諱一個“懶”字。 而那些有才的人呢,雖然可憑才氣走捷徑,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別人學習,這也是容易失敗的。
曾國藩是勤勞的好例子,他其實並不聰明,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可以説正是普通人的榜樣。 不可否認,有人生來就是“天才”。但是,天才往往共情能力差,取得大成就者,反而不多。 謙虛和勤奮,能夠彌補智力和才能上的不足,讓一個人走得更遠。
-6-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辦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閲歷和識見,才能只是輔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於人的謀劃,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
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曾國藩三十歲之後才開始立志,百般磨練而成就一番大業,他悟出的“六戒”,對於我們,是極其寶貴的人生經驗。
知曉“六戒”,恪守“六戒”,相信足以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