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在中國,古村古鎮可以説是隨處可見,大家熟知的有周莊、烏鎮、西塘、束河、西梯宏村等。不過我今天要説的這個古村,是一處絕對會讓你驚歎的景觀,這就福建武夷山的古崖居遺址,它有一個專業名稱“天車架”。在武夷山巍峨挺拔的巨大岩石山體羣中,在一座絕壁懸崖上,崖體上層佈滿了各式的洞穴,在這些洞穴內建有木結構的生活住房,這就是武夷山著名的古崖居。為何有人把家安在這裏,又是什麼時候建的?接下來我就帶大家走進武夷山,一探這神秘的村落。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拍攝於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武夷山,中國的名山之一,是世界自然與文化的雙重遺產。位於福建省與江西省交界處。據瞭解,武夷山脈是經過億萬年的地殼運動所形成的奇特丹霞地貌,其長達550公里,而我們常説的福建武夷山只是其中風景最為俊美的部分。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武夷山除了壯美的風景,還有一樣東西特別出名,那就是武夷山特有的巖茶。其中最負盛名的武夷山大紅袍被譽為“茶中之王”。在武夷山有一個大紅袍景區,因其內有幾棵大紅袍母樹而名揚四海,每天有眾多的遊客慕名而來,一睹其真容。事實上,大紅袍母樹看上去就是幾棵長在崖體上的稍微大了點的茶樹,並沒有非常奇特之處,當然其存在的意義遠遠大於樹本身。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然而大部分遊客走到大紅袍母樹景點,拍幾張到此一遊照就返回了。殊不知,在這片雄偉的山岩之中,還隱藏着一處神秘的景點。從大紅袍景區一路往裏走,兩側是高聳的山崖以及崖下鬱鬱葱葱的茶園。在接近水簾洞景區的小路上,你會在路邊發現一塊石碑,上面寫着“武夷古崖居遺構”幾個大字。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此時你抬頭仰望,會發現在眼前那高聳的山崖上密密麻麻的有許多懸空建築,有點類似於武夷山的山崖懸棺,而這些就是神秘的天架車。據瞭解,這個地方名叫丹霞嶂。整座崖體海拔450多米,如刀切一般,筆直而下,人站在下面有一種莫名的壓抑感,如果是在冷兵器時代,這裏是絕佳的埋伏地,只要敵軍從崖底過,必可全殲滅。在崖體上方猶如被紅霞染過的赤壁,所以稱之為“丹霞嶂”。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為何有人在這樣的山崖上建造房屋,難道真是為了設埋伏而留下的建築?為此我還專程去了解了一下,在當地流傳着多種説法,據説最早有人居於這些洞穴是在宋代。不過根據當地史料的記載,在清末,太平軍進入武夷山地界,當地的一些大財主為了逃避他們的搶掠,所以舉家遷徙到這崖洞內居住。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據説當時武夷山的朱、萬、潘、邱等幾大家族,派人探查後,才選址丹霞嶂離地百米的洞穴作為避難所。據專家考證,這些洞穴的洞口很窄,洞內面積卻非常的大,可同時容納三百多人居住。而且百米高的懸崖,在當時的條件下,絕對是最好的天然庇護所。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這個地理處置是絕佳的,但當時的人們又是怎麼將生活用具和食物運到這百米高的崖洞內的呢?第一個進入洞穴的人是從山頂用繩索下放到洞內,然後在洞內建起了一些木結構裝置。我們從現存的一些木結構建築可以看到,這些用整根木頭搭建的木構架,一半嵌於崖體內,一半則懸於半空中,這種用古法榫卯連接的木結構,就是“天車架”。事實上天車架的原理與現代的吊機是一樣,它可以運物也可以運人,也可以説是最早的人力電梯。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為了躲避太平軍,這個大財主將所有財物全運入洞內,還儲存了大量食物與水。當太平軍攻打到這時,面對洞內的富人,也是用盡了各種辦法。先是用火銃,但由於洞口太小,又有厚實的防禦攻勢,很難有所作為。後來又用困獸法,斷其食物和水。然而還沒等洞內人斷食,下面的太平軍已經熬不住了,於是就放棄了攻打這裏,洞內所有人和物都安然無恙。
如今,歷盡百年風吹雨打,這些天車架依然牢固,透過洞口還能清晰可見洞內建築,木質構架、懸樓吊腳,或臨崖、或深藏,猶如燕巢附崖,體現了武夷山工匠的智慧與膽識,也成為了武夷山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一道奇特的景觀。
作者簡介:寒殘一葉,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5 字。

轉載請註明: 武夷山神奇天車架,為躲避戰亂,古人在絕壁石洞建起300人的村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