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舊街區變身新網紅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休閒

    啓明裏吸引市民拍照“打卡”。葉芷晴 攝

    在江門市蓬江區躍進路的兩側,一邊是開出第一家皇茶(喜茶前身)的九中街,另一邊是江門城市發展的起點之一——啓明裏。如今,啓明裏正被打造成新晉網紅打卡地。

    啓明裏是江門早期的華僑聚居點之一,見證着江門的城建發展。但隨着居民不斷遷出,片區不復當年繁華。去年,啓明裏城市品質提升及活化項目正式啓動。今年9月,華達集團旗下ISTOP一匯商管中標並拿下啓明裏文旅項目的經營權,為啓明裏注入網紅基因,引起坊間關注。

    商業力量的注入,能否使沉睡的歷史建築煥發新機?在僑鄉江門,啓明裏的探索尤其值得關注。

    歷史街區將打造成文旅商圈

    啓明裏是江門市城區13個百年華僑古村落之一。1914年,華僑黃黎閣在此首建啓明樓,片區由此得名“啓明裏”。往後,歸僑陸續在啓明裏購地建房,人氣逐漸鼎盛。

    老人三五成羣納涼,孩童四五作隊嬉戲,左鄰右舍都是幾代同堂……談起啓明裏往昔,70歲的李同護和75歲的劉錦波還記得小時候的熱鬧景象。

    他們回憶稱,啓明裏榮景不再,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當時的原住民為改善居住條件而陸續搬出。劉錦波是1997年搬離啓明裏的,李同護則在啓明裏居住至今。少數像李同護一樣住在啓明裏的居民,會自行出資修繕家宅,百年古屋尚算耐住。但李同護也表示,歷年來修繕家宅花費近20萬元,經濟負擔很重。多數老宅則像劉錦波的祖屋一樣,由於無人居住、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有的甚至被鑑定為危房。

    多年來,啓明裏的保護和活化,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去年11月,啓明裏、南芬裏首批22間房屋外立面動工升級改造,同步進行的還有廣場建設、三線下地、巷道維修、交通優化等工作。片區活化利用開始動真格。

    9月16日,華達集團旗下ISTOP一匯商管中標並拿下啓明裏文旅項目的經營權。華達集團ISTOP一匯品牌創辦人莫榮傑表示,會將當地藝術及人文內涵融入文旅商業的發展當中,創造性地融合原創、藝術、文化、科技元素,以僑鄉文化風格為底藴,擬通過一系列的商業品牌策劃,引入江門本土的主題餐飲、休閒吧、藝術展覽、匠人工坊、文化創意店等休閒業態。

    同時,華達集團旗下一匯商管項目——一匯廣場,將與廣州市小象影業聯袂打造網紅KOL影視商城,啓明裏將成為ISTOP網紅基地分點。

    片區業態迎來統一規劃運營

    早在華達集團中標啓明裏文旅項目經營權前,啓明裏就吸引了近20家飲食、文創商鋪入駐,但這些產業由商家自發形成,布點分散,業態缺乏統一佈局。

    因此,在啓明裏的活化改造中,當地政府注重打造業態建設。按照規劃,中標方華達集團將作為運營公司,建設運營啓明裏的公有物業以及委託招租的私人房屋,並通過合理利用文化場景資源,達到保護管理和活化利用的目的。白沙街道相關負責人餘先生介紹,啓明裏還成立了專門招商小組,方便對接意向商户。

    在華達集團城市更新開發中心總監曾志梁看來,啓明裏是江門城市的起源點,加上位於如今江門老城區中心,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商業價值。ISTOP一匯商管作為本土商業品牌,具備足夠的策劃能力和豐富的品牌庫,曾志梁因此有信心做好啓明裏的運營。

    片區業態納入統一規劃以及華達集團進駐,也為啓明裏的散户商家帶來了經營新機。3年前,黃陽兵租下了啓明裏18號,經營有機食品生意。隨着活化項目的推進,啓明裏人流量增加,黃陽兵打算趁機升級轉型發展終端餐飲。

    產權問題是歷史建築保育活化的關鍵所在。餘先生提到,啓明裏、南芬裏近八成房屋屬私產,擴大開發過程中難免出現糾紛矛盾。因此,他也希望首批參與活化的公屋能運營成功,帶動更多啓明裏業主參與片區活化改造。

    既要“活下來”也要“活起來”

    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歷史街區的保護開發利用是一個全國性的難題。啓明裏的商業活化同樣存在爭議。

    江門市政協常委、江門市知聯會副會長、五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張超擔憂,啓明裏的商業活化是將古建築當成具有傳統風情的門面房、商品房,缺乏對傳統建築藝術、僑文化的推廣,其主體性被當作背景性。他認為,啓明裏的核心區不應該進行商業開發,周邊的次要建築可以開展商業活動。

    “保護和活化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鍵是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餘先生表示,啓明裏歷史建築的保護所需資金規模巨大,一間華僑屋的加固修繕資金可能比拆除重建新房的成本還要高,業主往往無力承擔,而政府投入僅限於公共區域,因此必須藉助社會資本力量。

    餘先生還提到,啓明裏品質提升及活化項目的工作理念是“民生為先,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留住鄉愁”,即以民生基礎建設為切入點,建設中注重保留歷史韻味,引入業態激活經濟,尊重當地居民生活,保留市井味。

    由於啓明裏是百年華僑古村落,所以其文化打造緊緊結合一個“僑”字。歷史文化挖掘除了大歷史事件外,更注重普通人生活,突出一個“小”字,比如按照“一户一故事,一巷一主題”挖掘文化資源。“原屋主是來自新會會城尚書坊的何老先生,曾是名動一時的秀才”“兩座百年老屋,是屋主父親在美國打拼多年的心血”……啓明裏每間華僑屋的故事,都記載在屋前的牌碑上,供遊客瞭解。

    多方努力探索街區新舊共生

    為做到既保留歷史記憶,又與年輕消費羣體緊密粘合,曾志梁表示,華達集團在活化過程中會盡量保留原有建築風貌,比如古屋的青磚、牆壁的報紙等,首期將投入近1000萬元修繕加固房屋。另外,華達集團經與相關政府部門洽談,並結合實際情況和原住民居住環境,將設置商户的准入門檻,因地制宜引入不同類型的商户,主力引進網紅店、輕餐飲店等,避免引入重餐飲店等。

    “招商很容易,但落地後如何幫助商户賺錢是最困難的。”曾志梁透露,運營方接下來將開展更多活動,並利用自有的網紅資源,吸引更多市民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認識啓明裏和領略江門文化,打破歷史街區“髒亂差、娛樂配套少”的刻板印象,目前已有旅行社表達合作意願。

    餘先生也告訴筆者,在盤活過程中,政府會篩選入駐商家,考量商家對建築物修繕、裝修的規劃,並給出相應建議。

    另外,當地政府作為啓明裏活化的主導者,一方面會提供“一條龍服務”助力商家入駐和開業,並通過宣傳推廣、開辦活動為商家聚攏人氣,另一方面會聽取多方意見,比如通過居民議事廳、微信羣等途徑瞭解居民需求。

    “流水不腐,注活啓明。優文商業,民心所向。”劉錦波這段話,説出了不少啓明裏居民的心聲。李同護和劉錦波認為,當地政府部門的辦事態度令他們對啓明裏後續的活化有信心。他們坦言,活化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矛盾糾紛不可避免,但相信可以通過居民、政府等多方努力共同解決,並在探索期間積累經驗和教訓。

    據瞭解,國慶期間啓明裏將有5户商家新開業,同時開展“時光巷子”特色文旅體驗。對於仍處活化探索期的啓明裏來説,它最終會否成為一個過分商業化的項目?其歷史文化底藴能得到多大程度的活化?僑鄉文化最終是“殼”是“核”?

    一切還需時間給出答案。

    葉芷晴 黃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