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廖力:水力打米機

文/廖力

家鄉有一座堤壩,呈圓弧形,至今發揮治水、灌溉功能,造福當地百姓。堤壩由條石組成,那些笨重的條石,在山上被匠人開鑿後砌於此。雖歷經歲月滄桑,但條石上的凹凸紋路依舊清晰可見,只不過多了河水沖刷腐蝕的印記。

父母講,堤壩差不多修建於1960年代,當年修壩的場面熱火朝天,很多家庭全員出動。除了修壩,在堤壩的側下方還修建了一座房子,裏面裝有一台打米機,專供村社打米。

如今的打米機,幾乎全是電動機器設備,但在那個電力極度匱乏年代的農村,村社基本不可能奢侈到消耗電來打米,更不會用寶貴的石油。於是,有人提出用水力打米。

水力打米是否可行,村社展開了大討論。在修與不修的問題上,輿論在村社發酵。最開始遭到多數人反對,他們普遍認為,水這麼柔軟的東西,怎麼打米呢,簡直是天方夜譚。村社的幹部,頂住壓力,邀請縣城的工程技術員來實地考察、論證,得出了可行的結論。在權威人士的指導下,有些人信以為真,有些人依舊懷揣半信半疑的態度。不過,工程最終落地實施,儘管村社中依然夾雜質疑的言語。

理論需要實踐來檢驗。築壩、修房,還挖了一條暗渠。這條暗渠有坡度,從高往低通向房子,連接被堤壩截斷的上下河流。壩築好後,蓄水,水位逐漸升高。

村社人都在注目,一邊觀察堤壩的承受能力,一邊迫切想知道能否水力打米。河水終於上升到暗渠的進口處,直至淹沒進口。因有較大的高低落差及足夠的水流,促發機器的渦輪旋轉,渦輪通過皮帶帶動長軸,長軸通過皮帶帶動打米機,富有節奏感的轟鳴聲連續不斷。那天,兩岸村社的人都來看水力打米機,結果是一片喝彩、現場歡騰,鼓掌、笑臉、握手……一時間,質疑聲徹底煙消雲散。

我親眼見到那台水力打米機,是跟隨母親的腳步。有一次,母親挑着稻穀,去到河堤打米,帶上了我。當時年齡尚小,我壓根兒不知稻穀倒進機器變成米的原理,只覺得有些稀奇和疑惑,還有為何打米機下有源源不斷的水。後來從書本中讀到答案,原來這就是科學的力量。

從古代舂米,到用水力打米,再到柴油、電力打米,愈發變得方便快捷。水力打米機雖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但其清潔、無污染、節能的優點與當下綠色環保的理念如出一轍,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物,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縮影。如今的那座房子已成斷垣殘壁,守護打米機的作坊人也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那座堤壩還在,那條暗渠還在,水力打米機的歷史記憶也還在。

【“時光”欄目徵稿啓事】

講真實故事,自己的,他人的,都可。字數控制在1200字內,原創首發。面向四川省內徵稿。勿用附件,標題務必註明“時光”。部分作品會被華西都市報《寬窄巷》副刊選用。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7 字。

轉載請註明: 時光|廖力:水力打米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