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橋村以生態留人靠文化引人——在這裏,遇見詩和遠方
鬱鬱葱葱的檸檬園、整齊漂亮的小洋房、蜿蜒平坦的水泥路……盛夏時節,走進安嶽縣文化鎮燕橋村,目之所及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燕橋村積極發展鄉村旅遊與文化創意產業,從貧窮的小鄉村變成了人們心嚮往之的旅遊休閒地,不僅帶動了當地文旅產業發展,還吸引了一批外出務工者返鄉就業創業,實現生態美、文化興、產業旺、百姓富的有機結合,成為我市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範本。
生態+文化
打造美麗鄉村
“7年前,燕橋村還是連山荒地。”燕橋村黨支部書記盧紹平回憶。2013年,隨着四川省寶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駐,由政府主導、業主開發、多種業態並存的“燕橋模式”形成。經過幾年發展,燕橋村先後被貼上了農業產業園和國家3A級景區的標籤。
回首燕橋村這幾年的開發建設之路,盧紹平深有感觸:“開發景區要耐得住寂寞,如果只盯着賺錢,而不在生態和文化建設方面下慢功夫,最終將會丟掉‘詩和遠方’。”據介紹,燕橋村用於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的資金達到3億元,在植樹造林、培充綠色景點的同時,集中規劃建設新村聚居點安置農户、修建污水處理廠、建設道路交通等。
有付出就有收穫,連續不斷的投入換來了今天的美麗鄉村,也帶來了無比寶貴的生態效益。燕橋村12組村民洪兵和妻子在貴陽開了十幾年的餐館,眼見村子發展得越來越好,於4年前回到家鄉,在自家小洋樓裏開起了農家樂,自此端起了“旅遊碗”,吃上了“生態飯”。他説:“靠着鄉村旅遊,村裏人氣旺了,尤其是節假日,一天能掙1000多元。” 洪兵不是個例。如今,跟他一樣回村創業就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優美環境是基礎,特色文化則是鄉村競爭力所在。
安嶽縣是全國聞名的檸檬基地生產縣,全縣檸檬產量佔全國的80%,被譽為“中國檸檬之都”。燕橋村在擦亮生態底色基礎上,着重打造檸檬文化。四川省寶森農業科技公司圍繞“一心一街、兩湖三園、四大節慶”整體規劃佈局,建設高科技農業展示館、配套建設生態休閒區、鄉村酒店、直升機體驗場、兒童遊樂園地等16個子項目,為遊客提供以“檸檬文化、檸檬生活、檸檬康樂、檸檬生態、檸檬遊樂”為一體的體驗式遊樂,讓來園遊客“品檸檬宴、住檸檬酒店、吟檸檬詩歌、看檸檬電影、購檸檬產品”,形成產業聯動的旅遊發展綜合體,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最終打造成為“東方的法國蒙頓檸檬小鎮”。
好山好水好生態,加上檸檬文化吸引力的提煉和再造,如今的燕橋村成為令人嚮往的“詩和遠方”。
產業+旅遊
深化農旅融合
產業發展是新村建設的重中之重。燕橋村調整傳統農業結構,逐步形成傳統農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把握四川寶森農業科技集團公司發展鄉村旅遊的契機,抓實特色產業。
“這是檸檬品種博覽園,其中從土耳其、南非等國家引入的品種23個,我國自主培育的品種2個。”盧紹平向記者介紹,燕橋村依託安嶽農業大縣、檸檬之都的產業基礎,採取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方式,打造出整體連片的檸海公園。
目前,燕橋村發展了名貴中藥材60畝、水果採摘園200畝、花卉基地120畝、水產養殖160畝、檸檬規範化種植2100畝,引進一個家庭農場,形成了集特色種養與旅遊相結合的“農旅發展”模式,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穩步提升。
“現在村裏產業多,不愁找不到活幹。” 63歲的村民楊良羣在種植基地裏一邊鋤着草一邊笑眯眯地説,“原來村裏窮,只能守着莊稼過日子。現在日子好了,把土地流轉出去,加上打工和分紅收入,一年能賺不少。”
燕橋村通過“公司+專合社+農户”的利益聯結模式,成立了寶森科技農業專業合作社,按照田、土、林地每畝每年稻穀600斤、400斤、200斤的標準簽訂流轉合同,採取“保底+分紅”方式,農民土地折價入股佔總股份的60%,公司現金入股佔總股份的40%,根據收益年終按股分紅,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1.7萬元。同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主題,堅持走“農旅結合、一三互動”發展之路,着力發展“科技觀光農業、生態休閒旅遊業、養生養老業”三大產業。其中,依託特色農產品,燕橋村先後舉辦了檸檬花節(分會場)、葡萄節、鐵皮石斛採摘節、醉美荷花觀賞節、寶森燈會等節會活動,累計吸引遊客百萬人次。
硬件+軟件
勁吹文明鄉風
每天清晨,家住安嶽城區的張先生都會騎50分鐘的自行車到燕橋村上班,他説:“以前村裏路不好,灰塵也大,都是開車上下班。現在,空氣好、環境好,騎着自行車看一路風景,聞四季花香,讓人心情舒暢。”
良好的生態是最普遍的民生福祉。近年來,燕橋村大力推動植樹造林,培充綠色景點,栽種銀杏、桂花、香樟等各種樹木2000多株,林木覆蓋率52%,主要道路綠化普及率98%。此外,全村水、電、氣、訊和廣播電視村村通,有污水處理站2座、户廁改造67户、公廁7所、路燈80盞…….
“村裏衞生有專人管理,公共場所設施隨髒隨掃,糞便無公害化處理率達100%。”盧紹平自豪地介紹。
村容村貌是“硬件”,鄉風文明則是“軟件”。該村 “村規民約”張貼在公告欄裏,裏面提出“四好建設”要求: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村裏同步開展星級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
“通過評選活動的開展,文明不文明,村民心中都有了桿秤。” 盧紹平説,“不愛護衞生、鄰里關係不好、不孝順父母的家庭及其成員就沒有資格獲獎。”如今村裏有星級文明户85户,五好家庭102户,好公婆、好兒媳36户。
在十星級文化户曾祥志家中,房前屋後都整理得乾乾淨淨,連幾根稻草都捆起來放在一邊。“過去村裏人總是議論誰家掙到錢了,現在誰家衞生好、為人好、家庭和睦,同樣讓人豎起大拇指。”
經過幾年的發展,燕橋村道路縱橫、院落淨化、環境美化、生產生活設施初步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翠木古樹相交輝映,讓人感受到了 “村在林中、路在樹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
記者 盧凌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