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可以説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出絢麗繁複的花紋,不僅可以用來裝點生活,也可以配合其他很多民俗活動。
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五幅團花剪紙。差不多從那時起,剪紙就已經成為了非常受人們歡迎的一種藝術形式。
一直到2006年,剪紙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剪紙從風格上來説,可分為南北兩派。
南派細膩秀美,典型代表有佛山剪紙、湖北沔陽剪紙;北派豪放粗獷,典型代表有蔚縣剪紙、山西剪紙。
今天,我就帶你們看一看佛山剪紙以及剪紙背後的人和故事。
佛山是個很特別的地方,先秦時期,佛山市地域屬南越。
慢慢到唐宋年間,這塊風水寶地發展出了卓越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明清時,更是成為了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名鎮。
在宋代時,佛山剪紙已有流傳,在明清兩代更是達到了鼎盛。
佛山的剪紙藝術,從製作方式來分,有剪、刻、鑿三大類,剪紙就是我們常見的純色剪紙,只是風格更加秀麗、剔透。值得一提的是刻紙,這是在民間剪紙的基礎上,隨着商品生產和羣眾的需要而興起的。
而在佛山剪紙中,最具特色,也最能代表佛山剪紙氣質的,還要數銅鑿剪紙。
銅鑿剪紙並不是用剪刀剪成,也不是用刀刻成,而是在薄如蟬翼的青銅箔上,用類似圓珠筆狀的小鋼鑿(珠刀),輔以木槌敲鑿,一下一下地鑿出點點的小圓珠。小圓珠連成線條,再由線條構成圖案,從而完成一幅作品。
這種以鑿代筆、以敲代畫的方式,在國內外都是絕無僅有的。
可惜的是,由於佛山銅箔廠在上世紀70年代解散;再加之敲鑿技術難度很大,這門剪紙絕技也隨之消失了至少30年。
幸而,有這麼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廣東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憑着自己的一腔熱血與堅持,她找回了丟失30多年的銅鑿剪紙技藝,並且還創造性地加以創新,使之更加熠熠生輝。
饒寶蓮的故事,格外精彩。
饒寶蓮是梅州人,一個地道的客家妹子。她和剪紙的緣分,要從小説起。
她從8歲開始學畫畫,畢業後來到佛山,在一所幼兒園擔任美術老師。
1999年,饒寶蓮應邀參加了一個美術比賽。她想拿出一點不一樣的東西參賽,於是自學剪紙,最終創作出她人生中的第一幅剪紙作品,並拿到了一等獎。
這次經歷鼓舞了她,也讓她深深地愛上了比繪畫更加深刻、更加有趣的剪紙。
從此,她走上了剪紙的道路。
2009年,饒寶蓮成功拜師佛山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在師傅的指導下,饒寶蓮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純色剪紙作品。
拜師後不久,饒寶蓮去北京參加民間文藝研討會。她本是帶着自己非常得意的剪紙作品去參會,結果卻讓她失望了。會上的專家跟她説,純色剪紙全國、全世界都有,然而銅鑿剪紙卻是佛山獨有,希望她下次能帶來獨特的銅鑿剪紙。
當時的饒寶蓮也只是聽説過銅鑿剪紙,從未真正做過。但她已然決定,要復活銅鑿剪紙技藝。
回到佛山後,她和師傅不斷嘗試、也不斷失敗。
之前師傅保存了幾張巴掌大小的銅鑿剪紙,饒寶蓮便利用這些珍貴的素材反覆摸索。一晃一年過去,師徒二人終於創作出銅鑿剪紙作品。
可是,由於作品沒有傳説中銅鑿剪紙“金碧輝煌”的效果,並且現代的銅箔容易氧化,出現黑斑,作品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
饒寶蓮沒有灰心,而是繼續嘗試。
在師父的指導下,她想到在銅箔表面鍍上999真金,這樣可以避免銅箔氧化。還使用礦物質顏料描畫,顏色能保持鮮豔。同時,她還創新了雕刻技術。傳統銅鑿剪紙是單面鑿,而她大膽地採用了雙面立體浮雕法,讓作品更生動、更立體。
這一番改進,銅鑿剪紙真正地復活了,失傳30年的技藝終於重現“江湖”。
2010年,饒寶蓮和師父陳永才共同打造了一幅名為《佛山新八景》銅鑿剪紙作品,展現了佛山美妙的風景。整幅剪紙長2.66米,寬0.20米,是世界最長的銅鑿剪紙作品,被譽為“失落的工藝再度復興”,十分震撼,最後被市政府收藏。
如今,饒寶蓮一方面不斷創造出各種令人驚歎的作品,把佛山的剪紙藝術推向全國、全世界;另一方面,她也在教授孩子、學生們,希望他們可以發揚傳統。
就在佛山禪城區的南風古灶景區,饒寶蓮有一個剪紙工作室。在她的工作室,可以看到很多的作品,更能看到她努力工作的身影。
長年累月的剪紙,饒寶蓮可以無需畫稿,徒手剪紙。
只需1分多鐘,就能完成一幅剪紙作品。
對於純色剪紙,饒寶蓮也同樣一絲不苟。傳統佛山剪紙有60-80把刻刀,饒寶蓮為了使用更加順手,自己親手製作刻刀,甚至磨刀比剪紙更費時費力。
這是半成品展示,表層是她的畫作,報紙打底用以保護蠟板,中間是幾層的金銅箔,同時刻幾張是為了節省時間。饒寶蓮就是照着表層的畫,用刻刀慢慢鏤刻出整幅作品,是不是很神奇?
而這幅純色剪紙的成品,曾在2019央視中秋晚會,張衞健的表演中展示過。
其他還有很多作品展示,例如融入了12生肖的《全家福》,整個作品乾淨大氣、簡練的同時也不缺細節,值得細細品讀。
還有饒寶蓮家鄉的痕跡——土樓剪紙。在創作中,她始終沒有忘記結合當地最有特色的事物,這也成為了她作品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這幅則是融合了剪紙、陶瓷以及書法,每一項單獨來看都是精品,合在一起,更加是互為襯托,大放異彩。
至於銅鑿剪紙,更是讓人震撼。
一幅早期嘗試用紫銅復活的銅鑿剪紙,雖然沒有那麼金碧輝煌,卻記錄了饒寶蓮曾經的努力。
耗時三年完成的《鬆口長卷》,整幅作品長2.1米,寬0.35米,價值160萬,可以説是鎮店之寶。
饒寶蓮曾説,“我能成長到現在,都是佛山這個土壤給我的。”比如工作室,就是景區免費提供給她的。
是啊,這片神奇的土地,哺育了多少偉大的人物。
看完佛山剪紙,聽完饒寶蓮的故事,不禁也讓人感慨,幸而有些人的存在,才使得我們不會丟失太多,即使丟失了,也還能找回。
我是琰稜
帶着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