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水牆實木框落地櫥窗,改造中的張園沿街初露老弄堂風情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休閒

素有“海上第一名園”之稱的張園,如今有了新的變化。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靜安區獲悉,張園西側茂名北路段的腳手架已經拆除,沿街的上海老弄堂風貌初露真容。

本文圖片均為“上海靜安”微信公眾號 圖沿街磚牆呈現張園生活走在茂名北路上,張園一側的沿街風景令人駐足:仿清水牆磚嵌入有質感的實木窗框,配以陽台上的鮮花。通過“修舊如舊”的保護改造,石庫門建築保留了海派老弄堂風貌,和一街之隔的“豐盛裏”遙相呼應。

張園改造後的牆磚,還別出心裁地嵌入了一排落地窗。落地櫥窗結合春日時節,以海派生活作為根基,通過不同的主題及豔麗的色彩表達,呈現張園生活的“衣食住行”,將張園生活藝術可視化、符號化。

(請把手機橫過來看)

比如“食”,石庫門中的生活就是“一粒米里煮乾坤”。傍晚的樓梯轉角總會傳來家家户户的飯菜香氣,勾起往日的回憶。

“行”:一輛斜着擺放的老式自行車,在擁擠而狹小的空間承載着生活的温馨。

“住”:中西合璧的拱門,在錯綜複雜的空間內,構築出充滿藝術感的畫卷。

“集”:收集曾經為家裏“扎台型”的“上海製造”。

“瀚”,精緻的刺繡、時髦的盤扣,敍述着屬於弄堂的花樣年華。

千萬別小看這道牆,它的業主可不一般,在民國時期身價已達240億!該建築名為德慶裏,業主是周純卿,即著名寧波富商周子蓮的小兒子,周湘雲的弟弟。德慶裏建於1925年之後,總建築面積2779㎡。

周家擁有的租界房地產業恰恰都在現今的延安東路、延安中路、華山路、江西路、河南中路、新閘路、南京西路一帶,至19世紀40年代初,周家全部家產達8000萬兩白銀(按當時銀兩價值300元/兩折算,相當於人民幣240億元),名列工部局華人納税第五名。但比起張園的厚重歷史,德慶裏也許只是散落璀璨銀河中的耀星。

曾是上海最負盛名的遊樂場所

1882年,格農的種植園被無錫人張鴻祿(字叔和)購入,原本想給其母親頤養天年,但其老母不幸在兒子購入園子後不久去世,於是張將園子重新佈置後於1885年向社會開放,新園取名“味蓴園”。在張鴻祿先後經營下,張園成為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遊樂休閒場所:彈子房(相當於今天的保齡球以及法式桌球等)、影戲(電影)、髦兒戲 (由青少年女藝人演出)、放焰火、照相館等各項娛樂項目應有盡有。

當時在張園內還出現了類似於現在“激流勇進”的遊樂設施,張園的遊樂設施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也是毫不落伍的。張園也曾見證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發生:時光回到1896年,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拖着老朽之軀在短暫逗留張園後遠赴重洋,開啓了他代表大清國訪問歐美的行程,有人謾罵他是賣國賊、有人指責他是劊子手、有人嘲笑他一身痞子氣、有人譏諷他洋務一場空……是非功過,洋務大半生的“紙糊匠”李中堂自有後人評説……

這就是張園,文人墨客、社會名流、富商大賈、風雲人物競相匯聚於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張園的歷史就是清末民初時代的一個縮影。”修舊如故,保護為先

20世紀初,滬上相繼建成“海上大觀園”、新世界、大世界等娛樂場所,張園經營每況愈下,於1918年停辦。

張園停辦後,其所在土地為王克敏購得,他將土地分割出售,用於建造石庫門裏弄住宅。目前有多達28種不同建築風格的石庫門裏弄住宅,涵蓋了廣式、舊式及新式石庫門建築類型,是上海最大的中後期石庫門建築羣。“海上第一名園”湮沒於石庫門的海洋。

2018年9月30日,靜安區正式啓動了張園地塊保護性徵收。

徵收遵循“留改拆”的城市更新理念,採用“徵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人走”,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房留”,將修舊如故,保持歷史風貌不變,完整保存街坊肌理和里弄肌理。

按照張園的總體規劃,張園項目定位為“保護為先、文化為魂、以人為本”。城市更新不僅僅是建築學範疇的工程,應更具有人文氣息,強調人文關懷。城市歸根結底是為人服務的,“人文”就是城市的“靈魂”,如果沒有“人文”來支撐,城市就是鋼筋水泥堆砌的叢林。

張園石庫門保護性開發項目是優秀歷史建築羣落保護和城市更新的一次深度有機融合,未來將結合靜安區域發展戰略進行開發,打造成一個全新的商旅文綜合體。

目前,張園處於全封閉管理狀態,暫時無法進入參觀,市民可在茂名北路段沿街初探張園新模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