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守護人”的“自然守護法則”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休閒

原標題:豹貓潛行 鷺鳥驚呆——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守護人”的“自然守護法則”

紅外相機鏡頭下,奔跑的野生豹貓驚動了水鳥。深圳特區報記者 齊潔爽 攝

神似蜻蜓的瀕危物種四斑細蟌。深圳特區報記者 齊潔爽 攝

見圳客户端·深圳新聞網2021年3月2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竇延文)地處繁華中心區的深圳灣畔歡樂海岸北側,有一個面積68.5萬平方米的濕地。站在濕地西側一個棧道向東望去,一汪碧波被大片的紅樹林和蘆葦叢環繞,遠處的高樓大廈和朵朵白雲倒映在水中,水面上不時有鳥兒掠過,一幅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面令人驚豔。

這就是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深圳唯一的國家濕地公園,被譽為鑲嵌在都市中央的“綠翡翠”。14年前,這裏是一片雜草叢生、無人管理的灘塗地,如今它已華麗轉身,成為800多種動植物的棲息地,也是留住很多深圳市民“鄉愁”的原生態自然家園。

3月19日,記者走進華僑城濕地,聽工作人員講述這裏鮮為人知的故事。記者瞭解到,華僑城濕地不僅僅是生態保護的一個樣本,更是一所流動的自然大課堂,越來越多的深圳市民通過這裏認識自然,熱愛自然並參與到保護自然的行動中來。

實行保護性修復

儘量減少人對環境的影響

漫步在華僑城濕地的林間步道,耳邊始終伴隨着鳥兒歡快的叫聲,路上不時看到愣頭愣腦的樹蜥現身,岸邊的石頭上,彈塗魚懶洋洋地趴在上面曬着太陽——這一幅幅原生態的情景,瞬時屏蔽了城市的喧囂。

記者注意到,一些枯樹幹隨意散落在園區的角落,還有落葉被堆成一堆未清理掉,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我們看來,枯枝落葉並非是垃圾和廢棄物,它們仍然是一個生命體。”華僑城濕地生態環境維護及運營經理張俊鑫這樣解釋説。原來,該園區管理踐行“還自然一個自然狀態”和“無痕濕地”、“零廢棄”等管理理念,通過不對植物做景觀式修剪、不消殺蚊蟲、晚上不開燈等方式,為不同生物營造適宜的棲息環境。

2018年9月16日,受超強颱風“山竹”影響,園區大量樹木折斷、倒塌,但它們並沒有被作為廢棄物清理丟掉。“枯木雖倒,但仍是珍貴的天然資源,我們選擇將它們留在原地處理並加以利用,轉廢為材。”張俊鑫説,園區的步道就是把枯木加工成一塊塊木板鋪就的。此外,他們還把枯木搭建成昆蟲微棲息地,枯葉用來堆肥,讓這些枯木和落葉的生命延續下去。

張俊鑫介紹説,華僑城濕地原來是因填海工程形成的一個灘塗地,當時這裏遺留了深圳灣的少量原生紅樹林,但因缺乏管理,存在大量的外來入侵植物,水體污染,環境較差。

“2007年,華僑城集團受深圳市政府委託接管華僑城濕地,歷時5年投入逾2億元,對其進行保護性修復、持續性提升;深圳華僑城都市娛樂投資公司(歡樂海岸)致力於把濕地打造成生態保護和為市民提供一個休憩體驗的空間,2012年,煥然一新的華僑城濕地正式對公眾開放。”張俊鑫説,為儘量減少人對環境的影響,園區實行半保護區的管理,通過網上預約的方式,嚴格按照生態承載量,控制入園人數,保證了生態品質和體驗感受。此外,園區還留了約一半以上面積的區域,作為恢復重建區,為生物而留白,不對外開放。

通過華僑城集團和歡樂海岸的精心保護和修復,華僑城濕地保持了獨特鹹淡水濕地生態特色,目前園區佔地面積約68.5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50萬平方米,擁有逾4萬平方米的紅樹林及眾多原生動植物。

園區累計監測記錄的

動植物增至800餘種

作為園區的工作人員,每當發現一種新的生物物種,就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刻!據介紹,園區自2007年接管時開始進行生物物種的監測,當時監測記錄的鳥類僅有70餘種。隨着環境的持續改善,園區監測記錄的生物種類越來越多了。

“2020年4月的一天,工作人員在園區平湖飛鷺棧道旁發現一個長得像蜻蜓的生物,當時翻了很多圖鑑也比對不上。後來向專家請教,專家通過對比確定這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列為瀕危物種的四斑細蟌。”張俊鑫説,該物種數量及分佈區域十分稀少,此次在華僑城濕地被記錄到,實屬不易,説明濕地生態環境質量在穩步提升當中。

“豹貓的發現,是最令我們感到欣喜的一件大事。”張俊鑫回憶説,2018年12月上旬,工作人員在東區的原始紅樹林中通過糞便發現了豹貓的蹤跡,隨後安裝紅外相機進行監測。通過持續一年多的監測,共記錄豹貓個體超過7只,豹貓點位遍佈園區各地,甚至在濕地湖中央的小島上,也發現了豹貓的蹤跡。“通過監測數據可以判斷,在華僑城濕地內生存着一個穩定的豹貓小種羣,而且存在繁殖行為。這是全國乃至世界首次在城市中心地帶發現豹貓活動,意義重大!”

一個生態系統並不是某一物種越多就好,而是要形成一個穩定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系統。張俊鑫説,豹貓這一種羣現身大城市中心區域實屬罕見,這説明通過多年的保護性修復,華僑城濕地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物種類越來越豐富。“生態系統的穩定就是平衡,一個生態系統需要頂端獵食者,豹貓的出現證明這個濕地生態環境可以支撐它的生存。”

據介紹,截至2020年底,華僑城濕地累計監測記錄的動植物已超過800種。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華僑城濕地是包括黑臉琵鷺在內的深圳灣鳥類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也是深圳灣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佔深圳灣鳥類種類的70%以上。”張俊鑫説,不斷豐富的動植物種類,使得華僑城濕地成為深圳這座城市中央最難得的濱海濕地生態博物館。

成立全國首家自然學校

引導公眾參與生態保護

依託華僑城濕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善的設施建設,2014年,華僑城濕地成立了全國首家自然學校。

“自然學校以濕地的自然資源、環境設施為基礎,面向社會招募和組建環保志願教師隊伍,通過公益的自然教育課程及專題導覽活動,向市民們傳授和推廣大自然的智慧。”方曉婷是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課程研發及公益宣傳主管,她説:“更重要的是,通過自然學校這個平台,與更多公益組織進行聯動,推動廣大社會公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

“自然學校開辦以來,受到了市民們的追捧,公眾參與濕地環境公益事業的積極性特別高,不少都是一個人先來參加志願活動,接下來再帶動家人和朋友們參與其中,令我非常感動。”方曉婷説,自然學校第二期的一名叫小河的志願老師始終堅持參與濕地的環保志願服務,參與了自然學校的8套課程的研發,並擔任多個課程的主講。在小河老師的帶動和影響下,他的太太和兒子,成功獲聘自然學校第七期的環保志願老師。“志願服務成為他們一家3口共同的興趣,3個人週末一起參與濕地的活動,陪伴家人、志願服務兩不耽誤,小河老師一家被評為自然學校的‘模範家庭’。”方曉婷説。

像小河老師這樣的志願者在濕地還有很多。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華僑城自然學校已培育環保志願教師12期、青少年志願者2期及社會各界志願團隊近500人次。7年來共開展自然教育活動5000餘場次,參與公眾超11萬人次。2020年,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志願服務項目從1000個全國賽終評入圍項目中脱穎而出,榮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全國賽銀獎。2020年12月,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自然藝術季”公益活動獲得了第九屆梁希科普獎(活動類)。

2015-2020深圳生態環境建設大事記

1.市委市政府高位謀劃、前瞻佈局,引領生態環境事業揚帆遠航

繼2014年頒佈《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深圳的決定》後,2018年,深圳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出台《深圳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

2019年1月,深圳擘畫生態文明建設美好藍圖。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將“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行示範”作為深圳未來發展的十大戰略路徑之一。

2019年12月,市委印發《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明確2019年至2025年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具體任務,全力推進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典範的第一階段任務。

2020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正式發佈40條首批授權事項清單,氣候投融資機制改革和區域空間生態環境管理環評改革項目列入首批授權清單,另有6項任務列入改革方案。

2.出台系列大氣污染防治提升計劃,持續提升大氣質量,“深圳藍”成為城市最亮色彩

2017年 《深圳市大氣環境質量提升計劃(2017-2020年)》

2018年 《2018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

2019年 《2019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

2020年 《2020年“深圳藍”可持續行動計劃》

3.實現全市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

2017年,鹽田區獲評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018年,大鵬新區、羅湖區、坪山區獲評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019年,福田區獲評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2020年,生態環境部授予南山、寶安、龍崗、龍華、光明等5個區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授予深圳市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至此,深圳市實現了全市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創建,併成為全國唯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的副省級城市。 

【來源:深圳特區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