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北邊疆是我國邊疆的重要組成部分。疆域一詞,意指領土的範圍或面積。《荀子·君道》中提到,"則是其人也,大用之,則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縱不能用,使無去其疆域,則國終身無故。"
邊疆則是指有關國家邊緣地帶地理研究的統稱,也是隨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而逐漸形成和固定下來的。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有着遼闊草原、雪山駿馬的伊犁河流域,一片對中國而言無比重要的西北邊疆之地。
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角的伊犁河流域,處在天山北支科古琴山-婆羅科努山與中支哈爾克山-那拉提山之間,是中國天山水資源最豐富的山段。
而伊犁河為新疆徑流量最豐富河流,河水流入哈薩克斯坦的巴爾喀什湖,年徑流量228億立方米,河道密佈,灘地遼闊,淡水沼澤200,000公頃。
而伊犁河流域恰好位於新疆與中亞地區地理接駁點之上,向東可以沿天山山脈走巴里坤湖或輪台山道進入玉門關或者南疆一帶,向西則可以避開高聳入雲的帕米爾高原,走"兩河流域"(伊犁河、楚河)南下進入中亞核心區域,是毋容置疑的交通地理樞紐。除了這一重要位置優勢,伊犁河谷地帶的畜牧業資源還非常豐富。
伊犁河谷東西長360公里,南北寬275公里,面積有5.64萬平方公里。伊犁河谷雖然深居內陸,但是向西的地形面向低矮的哈薩克丘陵方向有敞開口,有利於西風從北大西洋帶來的海洋濕潤氣流進入,在山地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從而成為了西北乾旱地區中的"濕島"。
在這樣優質的自然環境下,伊犁河流域的自然資源方面可謂是地大物博,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也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中流砥柱。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一匹優良的戰馬就相當於戰場上的卡車和坦克,是非常重要的戰爭物資,由此也可以知道伊犁河流域對我國的重要性了。
因此,這樣一塊集地理優勢、自然資源於一身的寶地,在歷史上也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漢人,是較早進入新疆地區的民族之一。西漢王朝征服西域是從討伐匈奴開始的,匈奴是秦漢之際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活動的一個實力強盛的遊牧民族,初弱,後強盛。
元狩二年(前121),漢軍大敗駐牧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軍隊,漢朝在此先後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而佔有了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便成為了漢匈兩大帝國都想去爭取合作的戰略盟友,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行國的烏孫人因為優越的地理條件與強大的軍事存在,曾經獲得漢朝兩次下嫁公主的殊榮,可見這伊犁河流域的絕佳戰略地位。
唐朝中期,西突厥咄陸五部中的突騎施部在伊犁河流域異軍突起,成為了西突厥部落分散之後最為活躍的部落,甚至一時間統一西突厥各部,建立了可以與阿拉伯帝國與唐帝國分庭抗禮的突騎施汗國。
而當時作為突騎施部崛起地的伊犁河流域,該地區所擁有的豐沛資源毫無疑問就是突騎施部落早期力量積蓄的重要基礎。
到了元明清時期,伊犁地區就一直是被視作新疆首府一樣的存在。乾隆二十年(1755),清乾隆平定準噶爾部,統一西域,清廷在此設置了"伊犁將軍府",總管天山南北和巴爾喀什湖及帕米爾諸地。之後,這塊寶地也成為了有着狼子野心的帝國主義想佔領的地方。
19世紀中葉,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下,日益衰退,對新疆的控制力下降,當時想要趁亂侵佔伊犁河谷地區的有兩股勢力。第一個是沙俄,沙俄憑藉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簽訂的兩部條約開始踏入的步伐。第二個是浩罕汗國的武將阿古柏,他受到英國等國的支持入侵新疆,以喀什為中心統治了天山南麓。
同治十年(1870),沙俄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際,同時侵佔了新疆伊犁,整個伊犁河流域即將全部淪陷。
在左宗棠與曾紀澤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國通過《伊犁條約》勉強保住了半個伊犁河谷,讓中國西部門户不至於完全敞開於沙俄的槍口之下。
如今,中哈兩國各自佔有伊犁河流域,中國控制了伊犁河谷上游,面積為5.64萬平方公里,因特殊的地形地貌,伊犁河谷素有西域濕島、塞外江南的美稱,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生活着232萬的各族人民。
當年沙俄侵佔的伊犁河流域的另一部分,俄國人建立了後來哈薩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阿拉木圖。已經失去了的我們已無法挽回,只願美麗的伊犁河谷能夠一直安康太平,成為我國雄偉的'西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