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叔暉:一生畫仕女,終生未嫁人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休閒

她是中國傑出的工筆重彩人物畫家,

同時也是一位享有盛譽的連壇女將。

她雖然終生未嫁,

但卻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膩感情

描繪了《西相記》、《梁山伯與祝英台》、

《孔雀東南飛》、《白娘子傳奇》、《生死牌》

等浪漫悽美的愛情故事。

王叔暉 ( 1912.8 -1985.7 )字鬱芬,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是現代著名工筆重彩人物女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第三屆理事。擅長工筆重彩人物畫。中國畫作品有《夜宴桃李園》;連環畫作品有《孔雀東南飛》和《西廂記》等,《西廂記》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一等獎 。

她自幼喜歡繪畫,十五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先後師從吳鏡汀、徐燕蓀、吳光宇等名家習畫。她天資聰慧,勤苦好學,畫風尤受仇英、陳老蓮的影響,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連環畫家,其中女性不多。而以一部《西廂記》被譽為大師的女畫家,僅王叔暉一人。

1作品比人名氣大

《西廂記》於1963年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獲得一等獎。當時連續7次再版重印,總數超過40萬冊。

藝術家分兩種,一是人比作品的名氣大,一是作品比人的名氣大。王叔暉屬於後者。

看小人書長大、如今三四十歲以上的人,一定都對王叔暉的連環畫作品不陌生,《木蘭從軍》、《梁山伯與祝英台》、《孔雀東南飛》《生死牌》、《楊門女將》、《西廂記》等小人書風靡數十年,至今不斷重印;《生死牌》、《西廂記》還曾以年畫形式印發,裝飾於尋常百姓家的牀頭壁上,深受歡迎。

2“繞開道,走自己的路”

王叔暉是中國傳統連環畫藝術的傳承者、新時代連環畫事業的開拓者。王叔暉連環畫創作源於中國畫線描傳統技法,又與西洋繪畫解剖透視方法相結合,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大大提高了連環畫的藝術表現力。

王叔暉連環畫作品以古代仕女為主,繪畫人物造型含蓄中略加誇張,線描健勁有力,落墨潔淨,設色明豔清雅,一掃明清以來的頹廢畫風,開一代新氣象。

她學古不泥古,用她的話説就是“繞開道,走自己的路”,追求純中國的古典式審美情趣,在“盡精微”的工筆重彩畫中追求“致廣大”的生動氣韻,這使她成為連環畫的大家巨匠。

連環畫《地球上的紅飄帶》創作者、畫家沈堯伊説,王叔暉的《西廂記》就是經典,代表了那個時期連環畫創作的水平,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王叔暉的作品,就是一個品牌。她的畫風、品位影響了一批人。

連環畫畫家陳惠冠對王叔暉的印象是:身軀瘦弱,長得小,有點矮,身體也不太好,但腕臂強健,看她的作品,線描紮實,那功力,看了她畫的人都會佩服。

3終生未嫁,畫畫毫無名利心

王叔暉生活儉樸,一生勤奮,把畢生的情感和心血都傾注於繪畫藝術事業。她在創作上非常嚴謹,精益求精,每年完成的連環畫不超過50幅。

作為連環畫大家任率英之子,任夢龍在父親建議下拜王叔暉為師。“王先生不善於交際,但收我們為徒後,她卻和我們一起到鼓樓照相館合影留念,並在位於地安門的老字號合意齋共進晚餐,當時的場景彷彿歷歷在目。”

任夢龍回憶説,王叔暉生前住在西四胡同的一個小院裏,屋子終日不見陽光,只有一個小窗户。屋裏有一個單人牀,一張小桌子,儉樸得不能再儉樸了,客人來了只能坐在牀上。“在這種條件下,她怎麼畫出那麼多精品?我們很難想象,有這麼一位先生,對生活沒有一點奢望,腦子裏想的只是畫畫,畫好畫。”

在任夢龍眼裏,“先生終生未嫁,卻是一個感情豐富、充滿愛心的人”。有一年春節,他和愛人帶着三歲的孩子去給先生拜年。先生見了孩子挺高興,把他摟在懷裏,教他念“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還拿出紙和筆,一邊畫一邊説:“丁字不出頭,兩邊掛繡球,三天不吃飯,四天變成猴……”逗得小孩哈哈直樂。任夢龍説,此情此景,讓他看到老先生身上的童心、愛心、耐心。

4既有時代氣息,又有傳統文化精髓

王叔暉還擅長描繪傳説的巾幗英雄,如《楊門女將》中的穆桂英,《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等。

作為一代工筆重彩人物畫大家,其工筆作品的題材、內容亦主要以歷史人物、故事傳説人物、古代仕女等為主。風格主要是大膽地借鑑西方繪畫的技法,既能夠在傳統技法中畫出時代氣息,又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縱觀王叔暉作品,其畫面裏總有一層深深的寂靜及超脱感,或許,王先生已將全部的感情都寄於她的筆下,她亦隨着她筆下的人物享受着愛情的甜美。

5連環畫《西廂記》載入美術史冊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婚姻法公佈之後,人民美術出版社把創作《西廂記》連環畫的任務交給了王叔暉。但誰也不曾想到一年後問世的這部連環畫,竟成了載入新中國美術史的佳作。

專家評價這套16幅彩繪本的《西廂記》連環畫特點是:人物形神生動,環境充滿詩情畫意,色彩典雅端麗,線條流暢剛勁。為畫這組作品,王叔暉幾乎投入了幾十年畫仕女畫的全部經驗,也投入了自己的豐富情感。10年之後,這部作品榮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的“繪畫一等獎”。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説《鶯鶯傳》,敍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

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亦相傳為元稹假借張生的自傳體小説或故事。

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説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歷史上,“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1、初遇:唐朝貞元年間,崔相國死後,他的妻子崔氏、女兒鶯鶯扶柩回籍安葬,羈留河中府普救寺內,書生張君瑞前往長安應舉,路過普救寺,遇見了鶯鶯和使女紅娘,他見鶯鶯貌美,便對她產生了愛意。

2、借廂 :自見過鶯鶯之後,張生決定在寺裏住下,尋找機會與她機見。於是他到方丈,懇求長老在寺裏租一間房子暫住,以便安靜的温習經史,長老答應把西廂一間房子租給他。

3、鬧斎:張生出了方丈,正好遇着紅娘,寒暄過後便告訴她:“小生姓張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三歲,還未曾娶妻,但不知你家小姐有沒有許配人家……”紅娘不待他説完,搶白了他幾句,轉身就走。

4、和詩:晚上,鶯鶯像平日一樣,和紅娘到花園裏去燒香,張生見了,隨口吟了一首詩,想以此打動鶯鶯,鶯鶯聽罷連連稱讚好詩,隨口輕聲和道:“蘭閨深寂寞,無詩度芳春,料得高吟者,應憐長嘆人。”

5、匪驚:不久,武將孫飛虎聽説鶯鶯美麗,帶領五千人來劫,全寺驚恐,崔夫人無奈,説若有能退賊者,不論何人都把鶯鶯配他為妻,張生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解了普救培寺之圍。

6、邀宴:崔夫人心中大喜,讓張生搬到院裏書房居住。次日,她又讓紅娘去請張生前來赴宴,張生以為是老夫人給他和鶯鶯定聘,心中好不激動。

7、賴婚:宴席上,老夫人卻突然變卦,要鶯鶯與張生兄妹相稱,張生一聽此言,好像迎頭澆了一瓢涼水,大吃一驚,鶯鶯對母親的決定,也深表不滿。

8、聽琴:從此,張生萬念俱灰,每到夜晚便在窗前彈琴解悶,他彈奏當年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鳳求凰”的曲子,口中還説道:“夫人忘恩還罷了,只是小姐不該負我啊!”鶯鶯在窗外聽了,禁不住流下淚來。

9、傳簡:張生因此而致病,鶯鶯便叫紅娘去探望,張生以信箋相托,鶯鶯回信,在詩裏暗示張生,要他今晚到花園裏去與她相會。

10、赴約:紅娘心想,鶯鶯當着她面假惺惺,信裏卻約張生相會;她故意不説破,要看鶯鶯到時候怎樣瞞她。這天晚上,她照常與鶯鶯來到花園燒香,卻見張生從牆上跳了下來。

11、賴簡:不料,鶯鶯因為沒有把紅娘支開,臨時又變了卦,她責備張生道:“張生,我在這裏燒香,你無故來此做什麼,先生救命之恩,自當報答,只是現在既為兄妹,怎麼又生此念?”

12、卧病張生經不起這場折磨,從次日起就病得不能下牀了。

13、問病 :鶯鶯擔心張生的病,又寫了一張信箋,讓紅娘送給張生,張生看罷信箋,竟高興得跳了起來,説小姐這信箋説的是夫人沒睡,怕的是紅娘不穩,紅娘問是怎麼回事,張生告訴她,鶯鶯今晚親自到書房看望他。

14、佳期:晚上,張生聽得敲門聲,忙把門打開,只見紅娘把鶯鶯輕輕推了進來,這對情人經歷了多少波折和相思的苦惱,終於衝破了封建禮教的樊籠,結為百年之好。

15、拷紅:日久之後,崔夫人得知,拷問紅娘,紅娘只得把真實情況全盤講出,並數責夫人言而無信的過錯,崔夫人理屈詞窮,只好應允他們成為夫妻,但又提出新的條件,即張生必須去長安趕考,得了官才能回來娶鶯鶯為妻。

16、餞別:張生被迫無奈,前往長安應試,鶯鶯與張生相對流淚,千叮嚀,萬囑咐。一個要他一路上鞍馬秋風好護持,一個要她在寂寞深閨中好好珍重。後來張生中了狀元,終與鶯鶯結為美滿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