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説起運河,就不得不提運河兩岸的古鎮,昨天(10.13)行走大運河衡水採訪組來到了衡水阜城縣碼頭鎮,這座名字就帶着濃厚運河符號的千年古鎮給採訪團留下了哪些印象呢?

大運河阜城段從景縣大端莊村流入阜城縣域,全長30.65公里,途徑3個鄉鎮的31個村莊,記者今天要探訪的碼頭鎮自隋唐以來便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貨運碼頭。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全媒體採訪團在大龍灣合影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碼頭鎮副鎮長莫金雷介紹,由於運河沿岸閘壩繁多,故供漕船賈舶停靠的碼頭十分密集,久而久之,這些原本臨時供過往船隻停靠的碼頭,逐漸成為相對固定的集鎮和商埠,這種獨特的運河模式對運河沿岸的經濟發展形成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那碼頭鎮當時究竟有多繁華?

莫金雷:究竟有多繁華,碼頭這裏光茶館就13個,咱説是叫茶館,實際就是賣水的,就是做開水,燒開了你就拿走,這就13個,當時這個運河大堤上不單純是大堤,有很大臨河而建的門市房,這一條大堤就是一條商業街,這商埠怎麼得有100多家。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記者採訪莫金雷

可以説,沒有運河就沒有碼頭鎮,碼頭鎮因運河而生,也因運河而興,更因運河而盛。當時濟寧、台兒莊一帶出產的稻米,松江、嘉定、常熟的棉布,蘇杭、南京的絲織品以及陶瓷、紙張、茶葉,還有北方的鹽,甘肅、寧夏、陝北一帶的羊皮,遼東的人蔘、貂皮、大豆等都在這裏進行中轉交易。

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和交通運輸的進步,昔日運河上那熱鬧非凡的景象早已不見蹤跡。為了留住運河文明,讓運河邊上的年輕一代記住鄉愁,碼頭鎮的運河兒女嘗試着用建設博物館的方式保存並傳承運河文化,2016年,碼頭鎮在魏圈村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村級“運河記憶博物館”。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魏圈村原支部書記劉同江:小時候我們是在運河邊上長大的,那時候在運河邊看船、洗澡、看大人們釣魚,建了博物館之後,很多人都帶着孩子來玩玩,為了就是不忘鄉愁、留住記憶,讓小孩子們世世代代的把運河文化傳承下去。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記者採訪劉同江

在博物館內,記者看到了石錨、舊漁船、漕運船、漁網等近百件展品,將運河的過往一一展現在人們面前。

出了博物館,往南走,是碼頭鎮又一處讓當地人驕傲的地方——大龍灣村,相傳因為大運河在這裏轉彎,猶如巨龍,當年乾隆沿運河南下時便御賜將這裏更名“大龍灣”。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在“大龍灣村史館”內運河元素也是比比皆是。村支書張榮新告訴記者,如今天南海北的老鄉回到大龍灣,第一件事就是要去運河邊上走一走。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村支書張榮新:運河就算是我們這邊的母親河,打小在河邊長大的,外地回來的朋友一打電話,張口都是説,晚上咱們運河邊上吃燒烤啊!這就提現了運河情懷啊,別管天南海北迴來的,都要上運河聚一聚。

不論是魏圈村的運河記憶博物館,還是大龍灣的村史館和運河文化長廊,都讓我們意識到運河豐厚的文化遺產,從物質到精神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運河兒女。

目前,碼頭鎮通過深入借勢運河自然風光、挖掘運河文化,使運河成為新時期建設美麗鄉村、發展民俗旅遊的一張響亮名片。除了實現了村容村貌的根本性改變,也為發展民俗旅遊產業、實現鄉村長久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記者 | 《行走大運河》衡水報道組

編輯 | 魯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6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個村莊,竟然是乾隆賜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