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卯”得名
在新莊村,卯寨溝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因為樂都區鄉村旅遊勝地卯寨景區的名稱就由它而來。
如果不是近年來卯寨景區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相信大多數人對卯寨溝還是比較陌生的。在以前,卯寨溝算不上是樂都知名的溝壑,甚至在《樂都縣誌》中也沒有關於卯寨溝的詳細記載。
據記者瞭解,位於湟水流域樂都段北岸的卯寨溝,總長31.9公里,與其他10條溝共同構成湟水河北岸的11條支流,而新莊村是卯寨溝最下游的一個村子。
“卯寨溝”名稱緣何而得?在新莊村有兩個不同版本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户曉。在青海,許多地名的由來也和這個故事有着密切的聯繫,其中日月山和倒淌河兩個地名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卯寨溝,同樣也和這個故事有關聯。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卯時(5時到7時)曾在此地休息。卯寨溝,因此得名。
比起第一個版本的浪漫,第二個版本的故事則更為現實。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樂都地區歸入漢朝版圖後,便成為了軍事要地,此後歷朝歷代先後在此設立破羌縣、樂都郡、鄯州、碾伯衞、碾伯右千户所等。而距離今天樂都區政府僅13公里的卯寨溝,則發揮着屯兵大營的作用。我國古代的軍隊每天要在卯時進行點名,也叫做“點卯”。作為兵營所在地,自然免不了在此“點卯”。因此,也就有了卯寨溝一説。
因“道”知名
這裏不僅是河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承載地,還是彩陶文化和隴右文化的聚集地。
如果説文成公主進藏和兵營“點卯”的故事無法説明卯寨溝悠久的歷史,那麼距離這裏向東僅2公里的柳灣彩陶發掘地,足以將這裏的歷史定格在4000多年前的遠古人類文明。
柳灣地區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典型代表區域,是中國黃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規模最大、保存較好並經過科學發掘的一處氏族公共墓地。墓地延續時間達千年以上,先後出土文物4萬餘件,其中尤以彩陶最為豐富。已建成的柳灣彩陶博物館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以展示彩陶文化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
唐代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中央政府將全國分為十道,隴右道便是其中之一。隴右道,因在隴山之右(西)而得名。
據《唐六典卷3》記載:轄境“東接秦州,西逾流沙,南連蜀及吐蕃,北界朔漠。”相當於今甘肅省隴山六盤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部地區。唐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領鄯、河、蘭、廓四州軍政事務。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置隴右節度使於鄯州,轄治隴右12州,使樂都成為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唐代的樂都,地近吐蕃,扼守唐蕃古道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當時商貿往來、軍事邊防的重要區域。而卯寨溝,恰好是這古代官道上的重要驛站之一。
因“遊”揚名
在4000多年的歷史更迭中,如今的卯寨溝迎來了“高光時刻”。深厚的文化底藴、優美的自然風景、新奇的旅遊項目,吸引着大量的遊客前來休閒度假。
走進新莊村,道路兩旁一座座具有河湟特色的莊廓院落整齊排列。一路上村民開設的農家院、醋坊、醬油坊等格外醒目。從東山觀景台上放眼西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個大字披掛在半山腰上,讓每一位走進這裏的遊客過目不忘。景區入口不遠處是長達700多米的玻璃水滑道,從玻璃水滑道滑下,穿過月季花海,就是深受遊客青睞的“網紅橋”。從這裏踱步向北,卯寨小吃一條街的美味早已進入鼻腔,讓人食慾大增。
新莊村旅遊業興起的背後,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李連和。今年62歲的老黨員李連和,從小就在這條山溝里長大。早些年,他在全國各地承包電力工程,帶領村民增收致富。2013年,積累了一定資本與經驗的李連和回到家鄉,開始了他的植樹之路。在綠化荒山的最初幾年裏,李連和每天上山數十趟,修築道路、栽樹種草,缺水就用水車拉水澆樹,他帶領村民種下了一株株樹苗。
七年時間裏,李連和自籌2000餘萬元,使240多公頃的荒山披上了“綠裝”。隨着成片樹林的長成,如何把村裏的經濟發展起來,帶領村民一同致富成了李連和思考的問題。
位於新莊村的卯寨景區原本是一處廢棄的磚廠,由於制磚不利於環保,2012年磚廠停止生產。在全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李連和以這處廢棄磚廠為中心,打造了一處集文化文物鑑賞、民俗農事體驗、休閒觀光采摘、娛樂餐飲購物為一體的卯寨景區。
紅紅火火的鄉村旅遊經濟,不僅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還讓昔日這個貧窮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