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會下苦力種田,現在健身器材上揮汗,毛衝村村民脱貧後發展生態旅遊
下高速沿着318國道繼續往東行20公里,拐進鄉道再開上3公里,一個裝了減速路標的陡坡爬上去後,新洲區毛衝村才算是到了。它位於新洲區鳳凰鎮,平原向大別山過渡的丘陵地帶,從地理位置和土地條件來説,都沒有優勢。因此7年前的毛衝村,勞動力流失,土地嚴重拋荒,村級負債超過百萬元,是遠近聞名不折不扣的貧困村。
而今的毛衝村,白色的民居在油菜花田間,苗木茂盛,甘蔗田正在播種,產業發展興旺。春日生機勃勃的田間之外,毛衝村的紅色紀念館打造完畢,民宿開門迎客,水生植物基地正在打造,旅遊和生態發展方興未艾……
因地制宜做農業 苗木、子蓮、林果產業興旺
毛衝村打造的新民宿。記者潘璐 攝
在毛衝村黨羣服務中心,武漢市委組織部駐毛家衝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黃靖拿着厚厚的毛衝村規劃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個2016年編制的5年規劃,毛衝按照計劃完成了。根據毛衝村的地理環境發展的苗木基地、子蓮基地和林果等產業都發展良好。”
67歲的脱貧户程佰良在村裏的苗木基地完成了一上午的勞動。砍樹、撿乾枝、捆紮,這樣的活對於他來説駕輕就熟。因為愛人和兒子患病,他無法外出打工,一直在村裏靠打零工為生。“以前收入不穩定,現在春天在苗木基地,夏天在子蓮基地,秋天在點溪園砍甘蔗熬糖,一年四季都不愁活幹,除了各種補貼外,一年還收入上萬元,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程佰良説。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發展以小規模農户為基礎的家庭農場,根據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黃靖介紹。現在的毛衝村,四季有瓜果,還有黃花菜、豇豆、金絲皇菊等特色作物,形成了多樣化的“立體農業”,不僅能鞏固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還能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發展紅色旅遊,文化和生態齊頭並進
毛衝村村民在健身鍛鍊。記者潘璐 攝
村民日子過好了,精神文化生活跟了上來。“毛衝村有十個村灣,比較分散。以前村裏只有兩套健身器材,去年我們又購置了6套,這樣村裏的人健身就都方便了。”黃靖説,“在來毛衝的鄉道上,加裝了減速標誌和護欄,這都是為了旅遊發展做準備。”
油菜花掩映下的美麗村莊毛衝。記者潘璐 攝
毛衝村是黃麻起義策源地,村裏的紅色舊址保存完好。2021年,武漢農業集團和鳳凰鎮民主片區村集體合資成立了武漢紅色原野生態發展有限公司,打造毛沖和這一片區的旅遊產業。
紅色鳳凰展覽館、李集蘇區七方田黨支部舊址、紅軍路和紅軍樹串起了紅色旅遊的經典線路;半山松院等新一批特色民宿和餐飲的打造提升了鄉村遊的硬件;500畝水生植物產業基地不僅作為研學基地還能淨化村裏的水體,讓村裏生態發展良好……
種養殖優勢特色產業、鄉村民俗和農耕體驗、紅色旅遊和生態研學,毛衝村的第一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又反哺第一產業提檔升級,毛衝村在新的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逐漸形成多元融合、內生動力強勁的鄉村產業集羣。
(長江日報記者潘璐 通訊員謝敬波)
【編輯:張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