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報告文學《袁隆平與興安大米》研討會舉行
5月28日下午,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長篇報告文學《袁隆平與興安大米》研討會在北京和呼和浩特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李一鳴、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副主任李曉東、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劉大先、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滿全、內蒙古出版集團總編輯助理、綜合業務部主任黃滔、內蒙古著名評論家張錦貽、內蒙古報告文學專委會主任布仁巴雅爾、遠方出版社社長蘇那嘎、遠方出版社總編輯孟慶微、作者趙豔等與會。會議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主持。
長篇報告文學《袁隆平與興安大米》,由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出版。該書以糧食安全為背景,以袁隆平院士團隊在興安盟改造鹽鹼地,將萬頃荒地變為“大糧倉”的艱辛歷程為載體,講述興安盟人民向荒漠要糧、向鹽鹼地要糧的故事。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智慧農業,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遠見與擔當,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戰略構想。作者歷經三年多時間,採訪逾百人,跟隨院士專家團隊進行跟蹤採訪,共同見證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成立以來,帶領團隊,在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產業發展上發揮優勢,為打造“興安盟大米”品牌助力,實現興安盟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在致辭中表示:袁隆平與他團隊的科研人員南繁北育,發展稻作,使中國農業挺直了脊樑,使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本書既是獻給所有對農業發展作出貢獻的科研人員的一部大書,也是對足以載入史冊的歷史事件所作出的忠實的記錄。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和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召開《袁隆平與興安大米》研討會,非常好,也非常及時,這本書就像午夜裏面的一朵花,這朵花是採自興安盟的,是採自興安盟稻田裏面的,這朵花是獻給袁老的。一位老人,一位已經走向天國的老人,和一個興安的女兒,因為一棵水稻,一粒種子,進行了一場靈魂的、精神的對話,非常有意義。
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作家協會主席滿全從地方如何進入公共話語領域、羣體如何進入文學敍述場域、鄉村如何通往世界,詳細解讀本書的現實意義,評價本書對自然、優美、豐盈的風光的描寫讓都市人嚮往;對淳樸、簡約、純真的民風的描寫讓公眾嚮往;對和諧向上、向善的精神的描寫讓世界嚮往。
遠方出版社社長蘇那嘎在介紹本書出版情況時説到:《袁隆平與興安大米》將無數陌生人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希望借本書的出版能夠使更多的讀者看到袁隆平院士及其專家工作站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知重負重、攻堅克難,在鹽鹼地上種出優質高產水稻的事蹟;讓更多的讀者看到新時代黨員幹部的楷模的鮮明形象,並從中受到鼓舞;讓更多的讀者領悟到科技的力量,看到國家的日益強大,更加愛黨愛國;讓更多的讀者感受到團結的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更多的中國人深刻理解糧食安全乃“國之大者”的深刻內涵。
內蒙古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專委會主任布仁巴雅爾在介紹本書的有關背景時説到:本書以真實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袁隆平院士的第三個夢想——“在鹽鹼地上種出高產水稻”的實現過程。這是一部事關國之大者,民生之本的力作。本書積極探尋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學世界和精神世界。從袁隆平院士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中汲取前進的精神力量,他追求真理,追求科學,將成為人類永恆的記憶。
作者趙豔分享了創作《袁隆平與興安大米》的初衷和過程。作者以親歷者、觀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重新審視這片土地的歷史沿革和現實發展。見證了袁隆平院士專家與興安盟大米創造的綠色奇蹟,目睹了農牧民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富足,心靈受到莫大的震撼。她覺得有責任、有情懷來書寫身邊這個奇蹟。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辦公廳主任李一鳴表示:這部書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大問題,本書瞄準的是大問題。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事關國家持續發展的大問題,甚至可以説是事關人類的大問題。第二個特點是廣視野,這部作品,有點、有線、有面、有體,既有歷史的回顧、現實的關照,也有未來的暢想。第三個特點是在場性。作者在採訪、寫作過程中,不僅做到了深入,而且做到了心入和情入。
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表示:本書在對很多故事的講述中,傳遞了中國精神的薪火相傳,一個袁隆平身後又相跟着一批批熱愛土地的優秀農研人,象徵着充滿希望的未來。作者趙豔的書寫接地氣,動真情,她將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到這部由大地生髮的歷史與現實之中。很多具有鄉土氣息和傳統的生存哲學的細節,不僅感人,還耐人尋味。這是從生活中來的,從祖祖輩輩積累的智慧中來的,是基於一個時代的高度,基於面向世界的視野,顯得厚重而又意韻深遠。
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彭學明表示:本書在為興安人民的奮鬥寫實立傳,因為真實所以更具有力量。更可貴的是作品還有舒緩的曲調,淺吟低唱了一首民族團結的頌歌。在脱貧攻堅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相互取暖、相互鼓勁、攜手共進、共同富裕,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感受到了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同心共築中國夢,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民族團結力量,這些讓作品有了豐富性、廣闊性和厚重性。
《中國作家》主編程紹武表示:這部書選題非常好,眼光敏鋭,主題重大。選擇了袁隆平與興安盟大米這個角度來寫,很獨特。不僅謳歌了袁隆平院士,而且謳歌了院士的團隊的科研精神和奉獻精神。讀後讓人非常感動且備受鼓舞。
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張錦貽表示:作品不但表現了袁隆平院士在水稻研究中的出色創造和出奇突破,還敍述了袁隆平團隊里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的遠見奇識,表現了中國農業戰線上廣大幹部、農民以及草場牧民的觀念進步和奇苦奇勞、自強不息;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事業追求和出奇制勝。作品始終不離開興安盟大地的地氣,無論是寫在南方的育種還是在北疆的根植,都散發着從大地深處冒上來的、濃濃的生命氣息。
中國作家協會社會聯絡部副主任李曉東以“五個歌”來評價本書:一是科技興農的頌歌,二是民族團結的讚歌,三是脱貧攻堅的壯歌,四是新發展理念的凱歌,五是糧食安全的絃歌。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表示:這是一部綜合了多個時代主題的寫作。將脱貧攻堅、和諧生態、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這些主題,統一到在鹽鹼地上種水稻和鄉村振興這個主題上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袁隆平和興安大米所敍述的對象就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代表性,是中國三農在新時代背景下升級換代的一個縮影。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文藝報》總編梁鴻鷹在總結中表示:通過這部作品看出多年來內蒙古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內蒙古的作家通過深入基層,把這個大的變化寫了出來,難能可貴;遠方出版社在出版本書的過程中,也體現了精益求精的精神。希望內蒙古的作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歌頌家鄉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