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潼關的北邊是黃河,南邊是崇山,東西南三側均是陡峭的溝壑,溝壑中還常有水流湍急而過,如此地理位置就是典型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風陵渡並不是金庸先生杜撰出來的,而是真實存在的,它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我們都知道,陝西與山西的分界線就是黃河,黃河從陝西山西之間南下,然後在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匯處折而向東,奔往大海。那麼芮城在哪兒呢?就在那個三省的交匯處,即黃河的拐角,所以從風陵渡過河後便到了關中。
在介紹完風陵渡後,我們再來看潼關,關於潼關想必大家瞭解的就不少了吧,潼關是關中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尤其是自函谷關被棄用後,潼關的位置就更為重要了,那麼潼關位於哪裏呢?潼關也位於黃河的拐角,也就是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匯處。不過,潼關位於陝西,在黃河的南岸,而風陵渡在山西,在黃河的北岸。
也就是説風陵渡與潼關其實是隔黃河而相望的,那麼在介紹完風陵渡與潼關的大體位置後,便有了一個疑問,既然潼關是扼守關中與中原的咽喉要道,因此,假如從風陵渡出兵是否可以攻破潼關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也很好理解,答案就是也許可以,但很難,幾乎不可能實現。這個答案並不是筆者的臆想,而是事實,因為在七十多年前,從風陵渡破潼關就已經被證實是非常困難的了。
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然後入關製造華北事件,抗戰爆發後,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攻山西,一路攻山東,因為日軍裝備精良,單兵作戰能力也遠高於國軍,所以七七事變僅過去四個月太原就淪陷了,太原淪陷後,日軍繼續南下向黃河北岸移動,並在風陵渡集結兵力,企圖過河拿下潼關,然後一鼓作氣攻入西安。
但是從1937年11月7日起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這八年間,國軍固守潼關,在日軍炮火的猛烈轟擊下,潼關城依舊巋然不動,而日軍也是望潼關而興嘆,最終折戟潼關,潼關也成了日軍最絕望的地方。所以説,十四年抗戰,日軍都未曾踏入陝西一步,這得益於國軍在潼關的誓死堅守。
那麼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瘋狂的轟炸與進攻,裝備極其落後且士兵素質良莠不齊的國軍憑什麼能據守八年之久?
原因很簡單,就是潼關的地理位置。提到潼關的地理位置,就不得不提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是張養浩前往陝西主持賑災路過潼關時所作,開頭第一句便交代了潼關的地理特徵: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所以不管是從河南沿黃河西進還是從風陵渡口過河,幾乎都不可能攻下潼關,當然了事無絕對,歷史上黃巢和李自成都曾攻下過潼關。但要清楚的是,他們都是繞道攻取而不是正面攻取,至於他們為何能繞道成功,也是有諸多因素在裏面的,要知道不管是黃巢還是李自成,他們都是活躍在一個朝代的末期。一個王朝一旦進入了末期便會有無限的可能,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潼關雖險,但若完全依靠潼關的險而不注重人為的因素,那攻克潼關也就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