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楊柳欲青青——“迎春畫展”的創辦始末

  【藝海擷英】  

作者:王亞楠(北京畫院美術館策劃部主任)

1959年,新中國迎來了十週年華誕。這一年,舉國上下歡騰雀躍,北京的文藝工作者們更是以飽滿的創作熱情,用手中的畫筆描繪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春伊始,為了表達對祖國的祝頌,首都的書畫家們紛紛展紙磨墨,施以丹青,用畫卷記錄下大地的濃濃春意,百姓的盈盈笑臉,以及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幹勁。在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組織下,第一屆“迎春書畫展”在北海公園的畫舫齋拉開了序幕。當年,總共有百餘位書畫家的200多件作品參加展出,其中既有集體創作的大畫,也有不足半尺的小畫,既有極富民間特色的空竹鞭炮,也有表現生產建設的高爐水庫。展覽中,一幅《迎春圖》顯得格外清新典雅,虯曲的老幹中抽出了搖曳的新枝,嫩黃的花朵間飄來了春天的氣息。這是於非闇當年的新作,他用天骨遒美的瘦金書在畫面留白處抄錄了北宋名士韓琦的詞句,於古意中富含新姿。創作完這件作品的半年後,於非闇因病辭世。然而我們從畫中絲毫不見羸弱與苦悶之氣,只看到藝術家沉穩的筆力,高雅的格調,以及撲面而來的勃勃生機。

東風楊柳欲青青——“迎春畫展”的創辦始末

1979年、1980年迎春畫展門票

第一屆“迎春書畫展”凝聚了當時北京畫壇的耆老名宿,陳半丁、於非闇、馬晉、胡佩衡、吳鏡汀、惠孝同、秦仲文、吳光宇、潘絜茲、陸鴻年等等,不勝枚舉。為何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擁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可以動員和籌措到這麼多的藝術家和作品?這還要從十年前説起。新中國成立前夕,黨和政府需要團結在京的文藝工作者,於是在老舍的倡議下,中國新中國畫研究會成立,吸納了一大批北京地區的書畫家。畫家翟奉南曾在1957年的《人民日報》上談道:“北京國畫家們凡有一定技術水平或理論水平的,幾乎都參加了國畫會”,可見當時的盛況。國畫會以民國時期北京最大的書畫社團——中國畫學研究會為班底,在1949年8月10日召開的成立大會上,推舉畫壇泰斗齊白石作為主席。1953年,經周恩來總理建議,更名為北京中國畫研究會,陳半丁任會長,齊白石、何香凝、葉恭綽任名譽會長。後來,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美術家協會,唯獨北京市空缺。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就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北京市美協的職能,組織畫家學習、創作、寫生,並籌備各類美術展覽,北海畫舫齋成為其固定的展示場所。

東風楊柳欲青青——“迎春畫展”的創辦始末

花卉(中國畫·二零二零年作) 姚震西

那時候,畫家們並沒有賣畫的渠道,生活拮据。國畫會屬於社團性質,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畫家的生計問題。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北京中國畫院於1957年成立。葉恭綽、陳半丁、於非闇、徐燕孫、王雪濤、胡佩衡、秦仲文、吳鏡汀、惠孝同等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骨幹成員陸續調入畫院,繼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尋求新的時代語境下中國畫的改革與創新之路。1961年2月,“迎春畫展”轉由北京中國畫院主辦。這次展覽取得了巨大成功,無論是創作轉型的方向,還是展覽的陳列布置,都得到了廣泛好評。老舍還專門撰文表達了觀展後的激動心情,“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都有一種新的氣象、新的光彩。這新的氣象與光彩,來自畫家們的思想提高,對新時代日加熱愛。祖國在移山築路,引水開渠,畫家們就熱情地用這些前無古人的豪情壯舉,寫出前無古人的燦爛畫面。”葉淺予也在文章中肯定了北京中國畫院“迎春畫展”與江蘇省中國畫院兩萬三千里長途寫生創作所呈現出的新面貌與新氣象。他還特別談到山水畫創作要具有浪漫主義精神,不能簡單以寫實的手法再現目之所及的場景,而要經過畫家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值得反覆品讀與體味的意境。

東風楊柳欲青青——“迎春畫展”的創辦始末

迎春圖(中國畫·一九五九年作) 於非闇

此後幾年的“迎春畫展”皆由北京中國畫院主持操辦。1962年,朱德委員長為展覽題寫了賀詞,“承舊啓新,使祖國的繪畫藝術,更加豐富多彩。”從中可見國家領導人對藝術創作的關懷以及對中國畫轉型的希冀。如何用畫筆來描寫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以及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氣象,成為那一代藝術家不斷探索與踐行的方向。1963年之後,由於種種原因“迎春畫展”一度中斷。直到1978年,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北京畫院又恢復了“迎春畫展”的傳統,並一直持續到新世紀。在這個草長鶯飛的季節,當我們再次重拾源於1959年的這一展覽主題,向社會推出“2021北京畫院迎春畫展”時,似乎又有了新的價值和意義。新時代的中國畫應當如何傳承與發展,北京畫院給出了自己的回應,那就是守正創新,既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又與時代同步伐,根植於民族這塊土地,用丹青妙筆繪出富有中國精神、中國氣度、中國力量的時代畫卷。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1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60 字。

轉載請註明: 東風楊柳欲青青——“迎春畫展”的創辦始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