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有“天下第一關”之美譽。山海關景區內名勝古蹟薈萃、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遊避暑勝地,區內有開發和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蹟達90多處,著名的有“老龍頭”、“孟姜女廟”、“天下第一關”等風景區。

老龍頭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萬里長城,宛如一條巨龍,奔馳騰躍在華夏大地。它從遙遠的西部戈壁一路飛騰而來,穿越河川大漠,驕傲地把頭在此伸進滔滔渤海之中,形成龍頭入海之勢,攪海翻浪,戲水浴日,這便是您將要遊覽的明代長城東部起點、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唯一入海處——老龍頭。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老龍頭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老龍頭長城是明代薊鎮長城的東部起點,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海中長城,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因其選址科學、建築獨特,被稱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千古奇觀”。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老龍頭長城的修築始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當時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的侵擾,由大將軍徐達在此修建的山海關前衞哨城。明代中、後期,明代防務的重點由蒙古轉向女真,由陸路轉向海路。老龍頭作為海上防禦的前沿,經抗倭名將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楊嗣昌等數位重臣名將的督師經略和增修加固,成為拱衞京師的海防要塞。

龍,是傳統的皇帝的象徵。這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在這裏抬抬頭,歷史上有多位帝王蒞臨於此,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12次登樓觀海。老龍頭歷經明清兩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擔負着不同的歷史責任。終明一代,它是嚴密的海陸軍事要塞,清代順治至嘉慶時期則是觀海覽勝的佳絕處,自1840年以後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龍頭重又擔負起抵禦帝國主義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建築,使老龍頭具有萬里長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軍事功能。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現在對外開放的老龍頭景區佔地面積600畝,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南海口關、龍武營、海神廟等28處景觀組成。這裏有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敵台、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個垛口、第一道關口、第一座觀海樓閣以及現存最完整的明代長城沿線海防兵營。在景區內,遊客可以乘海上游艇、騎沙灘摩托車、坐動力三角翼。在節慶日,遊客還可以坐上明代民間的大花轎、觀看“將士巡城”等仿古節目。

地址: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老龍頭路1號

天下第一關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來到天下第一關,登長城,看燕山聳翠,渝水流澌,長城如練,雄關似鎖,雄偉壯麗的天下第一關城樓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渤海之濱閃耀着驕傲的色彩。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天下第一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古城的中心,距秦皇島市區15公里。早在1979年,成為全國首批對遊人開放的四大景區之一。

天下第一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茫茫碣石東,此關自天作。粵惟中山王,經營始開拓!”天下第一關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所建,是以展現明代重要關口和平原長城為主的歷史遺蹟人文景區。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景區佔地0.1平方公里,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瑞蓮閣公園、甕城、一關廣場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因景區涵蓋山海關標誌性建築——“天下第一關箭樓”而得名,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長城軍事防禦體系。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在重大節慶日,景區會組織武術比賽、民俗表演、大型歌會、仿古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地址: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東大街1號

迎恩樓

山海關古城的西門,又稱為迎恩門。北京是明清兩代的首都,位於山海關以西300公里左右,由京城來自皇帝的恩澤和賞賜、朝廷發給的糧草和餉銀,自然都是來自西方,所以因其遙向京都貴為門户而冠名。上面的城樓,也就隨之叫做“迎恩樓”了。明嘉靖、萬曆,清乾隆、道光年間曾多次重修。至解放初期,由於年久失修,於1955年春拆除。得益於古城保護開發之大計,2005年,迎恩樓又再現其雄姿,傲然于山海關西門之上,樓體為磚木結構,九脊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850平方米

迎恩樓上懸有一塊匾額,上書四個大字:祥藹榑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皇帝去東北拜謁祖陵,途經山海關,來到西門迎恩樓,見此處霞光普照,瑞氣東來,乃親題賜額。祥藹,説的是“祥瑞的雲氣”;“榑桑”,就是“扶桑”,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棵大樹。神話中的扶桑樹非常高大,日出的時候,太陽從扶桑樹下升起,所以,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陽。“祥藹榑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陽昇起的地方,到處都是吉祥的瑞氣,也隱喻為清王朝皇恩浩蕩,恩澤天下。

鐘鼓樓

山海關的鐘鼓樓,是明大將軍徐達創建山海關關城時修建的,當時的位置在關城北大街一帶。萬曆十四年(1586)山海路參將谷成功移建於城中心,故又稱中心樓。1952年,因年久坍毀失修拆除。2004年3月19日,鐘鼓樓作為山海關古城保護開發標誌性工程舉行奠基儀式,於當年9月落成。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山海關鐘鼓樓位於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的關城中心,下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雙層,高13.3米,一層四面帶圍廊,二層四面圍平座,重檐歇山頂。

鐘鼓樓由鐘鼓二樓及文昌殿組成,三體合一,獨具特色,這種建築形制,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文昌殿裏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總稱,傳説是主宰功名利祿的神仙。它為官清廉,曾經七十三次化身於人間,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樓閣式建築,鍾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由於它們聲音渾厚,悠揚傳遠,人們便把鍾和鼓的體量放大,做成大鐘、大鼓,用於報時。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於漢代,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鍾制度。鐘鼓樓有三種,一種建於宮廷內,始於隋代,止於明代。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多做報警、報時之用。還有一種建於寺廟之內,專供佛事之用。

鐘鼓樓作為山海關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以來,又成為軍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樓觀景、品茶賦詩的場所。古城復修之後,恢復了宏厚有力的晨鐘暮鼓,每當新年到來之際,鐘鼓樓上就會響起悠揚悦耳的鐘聲,告訴人們新年到來,祝福人們幸福安康!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又稱山海關民俗博物館,它座落於雄偉的“天下第一關”西側,位於山海關東三條衚衕,被譽為萬里長城起點的第一家。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王家大院始建於明末清初,總佔地面積十餘畝,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個套院,其建築佈局非常嚴謹,風格典雅別緻,是一個典型明清四合庭院,有詩描述道:“清磚鋪地疊瓦房,花格窗户映迴廊。翠竹搖曳青草綠,燕語蝶舞花凝香。”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置身於王家大院,彷彿時光倒流幾百年, 回到了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大到牀鋪傢俱小到針頭線腦,從金銀首飾到衣裳布匹、燭台燈火、牀櫥櫃桌、枕箱被帳、冠巾鞋襪、銅盆器皿、瓷漆杯盤梳洗用具到珠寶珍玩、文房四寶……只有身臨其境,才能親身體驗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方春凳、八仙桌、呷老酒、品新茗、啖名吃、聆絲竹、人生悠哉盡在百年王家大院……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地址: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古城東三條29號

孟姜女廟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孟姜女廟又稱貞女祠,位於河北省山海關城東約6公里的望夫石村後山崗上。孟姜女廟的修建,是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產物,為了紀念孟姜女。廟內有前後兩殿,前殿有孟姜女像,左右侍有童男童女,兩側壁上鑲有碑刻,其中有乾隆、嘉慶、道光題詞。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貞女祠始建於宋代以前,明萬曆年間二十二年(1594年)主事張棟重修,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前有108級台階直通山門,廟上紅色圍牆內有前後兩殿及鐘樓、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觀。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廟後建有江南水鄉風格的園林觀賞區——孟姜女苑及東西配殿,再現我國四大民間傳説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地址: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姜女廟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9 字。

轉載請註明: 暑期去山海關,看長城與大海的交匯,感受自然與歷史的交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