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文創到深度數字化,騰訊與文博“聯姻”的五年之路

從新文創到深度數字化,騰訊與文博“聯姻”的五年之路

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致辭

剛剛於15-16日結束的、由故宮博物院和騰訊科技聯合舉辦的第二屆“文化+科技”國際論壇上,來自7國16家博物館的70多位專家、學者,以“衝擊與啓示——數字文化服務的新跨越”為主題,探討了博物館數字化的理念與創新。

儘管疫情的危機讓與會嘉賓只能在線上交流,但文化與科技的碰撞並不會受到物理束縛的影響,甚至在這種阻隔中被激發出了更多可能。

在本次論壇上,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就特別提到,疫情帶來了古老文博加速擁抱前沿科技的新機。據國際博物館協會2020年的報告顯示,去年,全球採用線上展示藏品、展覽和直播的博物館增加了15%以上。現代與歷史交疊,文博行業也已經成為了數字化浪潮的領航者。

事實上,與故宮一起舉辦跨界論壇,助力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傳承,於騰訊而言,只是近些年與“文博聯姻”的一個縮影。

從2016年,騰訊與故宮建立合作伙伴算起,雙方的“文博聯姻”之路已經走過了五年。在這五年間,除了故宮,騰訊還與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海內外頂尖文博機構實現了合作。

文博行業的信息化和數字化進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美國建成了博物館互聯網系統,將博物館館藏信息放在網絡上任觀眾瀏覽。故宮博物院也在1998年就成立了資料信息部,開始了信息化進程。

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發展,文博行業積累了大量數字化文物材料。不過,如何讓這些耗費了大量時間和人力的文化資產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大的價值,一直是文博行業的一大難點。而通過創造性轉化,使這些文化內容煥發新的活力,無疑是一條很好的路徑。騰訊率先發現了文博行業的這個痛點,並主動與文博聯姻,投身到了文化資產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道路的探索中。

從新文創到深度數字化

騰訊與傳統文博之間的跨界合作,歷經了兩個重要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集中在2016-2019年,騰訊聚焦新文創領域,將傳統文化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進行演繹創作,並廣泛觸達年輕受眾。

五年來,騰訊和故宮在新文創上的成果不計其數:奇蹟暖暖故宮主題表情包、3D打印呈現像素紫禁城、《王者榮耀》故宮皮膚……

值得關注的是,在雙方聯合主辦的一項主題活動——“古畫會唱歌”音樂創新大賽上,青年們以故宮古畫為創意靈感來源,將經典IP譜寫成數字音樂。

以《千里江山圖》為藍本創作的《丹青千里》,通過音樂藝術與文化的碰撞,讓全網超過1億人次聆聽了《千里江山圖》的畫卷意境,以音樂創作的形式傳遞了中國古畫的文化內涵。

對於文博機構而言,新文創IP的構建,降低了受眾的認知門檻,激發了年輕人對原本晦澀文博內容的興趣,使屬於民眾的博物館真正走向了大眾。

第二個階段,即2019-2022年間,騰訊走向深度文博數字化領域在繼續深耕新文創的基礎之上,騰訊還發揮了自身的新科技之長,還讓文物數字化永存。“新科技”與“新文創”構成了文博數字化的“兩翼”,這二者的有機結合又形成了文博數字化的“一體”——“新文旅”,讓博物館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繼續深化的“新文創”的領域,騰訊所做的案例還有很多。除了故宮,近兩三年,騰訊還步入了敦煌、登上了長城、到訪了秦陵。

比較典型的趣味新文創,包括“雲遊敦煌”小程序中的互動劇、絲巾製作與NFT藝術作品發行等。

比如,去年4月,騰訊和敦煌聯合推出“雲遊敦煌”動畫短劇,不僅可以讓用户傳播與分享,還可以通過動畫劇中的角色扮演,自己參與配音與互動。動畫劇之所以能引發廣泛的關注,是源於其內容的抓人感、畫面斑駁的質感和強互動元素帶來的趣味性。

從新文創到深度數字化,騰訊與文博“聯姻”的五年之路

“雲遊敦煌”小程序中的互動劇配音體驗

同時,在文化遺蹟的保護和修復方面,騰訊正在通過深度數字化的探索,逐步嘗試更多的技術解決方案,助力文博行業新型基建的打造。

敦煌壁畫的修復由於病害種類繁多、形態複雜且缺少自動化標註工具,其工作需要大量專業的人力成本。針對這一難題,敦煌研究院引入了騰訊多媒體實驗室AI病害識別技術,通過深度學習敦煌壁畫病害的相關數據,使AI學會了為壁畫“看病”,從而實現了自動化且高效的壁畫病害分割與識別。

“尤其是文物保護修復的顏料層脱落方面,非常費時費力,但用AI的話,我們初步研究推算可以節省70%的人力。”今年3月,在騰訊與敦煌研究院戰略合作升級的發佈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在接受鈦媒體App的採訪時提到。

在新科技與新文創的支撐之下,騰訊數字化的綜合成果——新文旅也就此誕生。

2019年9月,故宮博物院與騰訊共同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第二年8月上線的“數字故宮”小程序,就是新文旅的代表作之一。

“數字故宮”的亮點在於其中的“雲”遊故宮。在雲端漫步逛建築,用户可以觀賞到5萬件纖毫畢現的文物。該版塊設置了全景體驗功能,跟隨箭頭,深宮別院可以盡收眼底,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小程序以輕應用玩轉厚重歷史的、“四兩撥千斤”的妙用。

從新文創到深度數字化,騰訊與文博“聯姻”的五年之路

在“數字故宮”小程序中雲遊故宮

即將發佈的小程序——數字故宮2.0,除了新增在線購票、預約觀展之外,還推薦了不同季節的賞花、乘涼等7條小眾“隱藏遊覽路線”;並且,用户可以實時查看故宮各區域的擁擠情況;此外,遊覽者可以隨時對照線下文物,查閲國寶故事。

新文旅通過開放在線博物館參觀的入口,打破了博物館觀眾有限的觸達邊界;與此同時,大數據尋找最優遊覽路徑,則讓觀眾與博物館充分實現了人流信息的對稱,從而提升了線下觀展體驗;參觀者與文物的線上線下交互,還打破了此前線下觀眾只能單向度獲取靜態文物信息的刻板參觀體驗。

文博的兩次革新:降低受眾門檻、重構與受眾的關係

博物館在過去的這十年間經歷了兩次變革,這種變革重新定義了文博機構與公眾的關係:

第一次變革發生在大約六七年前。隨着移動互聯網基建的完善,一些社交、電商國民級應用的誕生,使得文物動圖迅速傳播、文博IP周邊熱賣,新文創讓博物館不再“高冷”。

第二次變革則發生在大約三年前。隨着人工智能、雲、虛擬現實等新一代技術的湧現,文物可以在修復技術下延壽、在數字重生技術下長青在數字化採集技術下在線高清呈現

這兩次變革,也正是對應着騰訊這五年來與文博機構合作走過的路徑。

於博物館和騰訊而言,這兩次變革都可以為彼此帶來雙贏:

首先,博物館可以通過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平台,喚起年輕人對文化遺產的親近感與安全感,從而強化了文博IP與受眾之間的黏度。

與此同時,新文創對於博物館而言,也是開闢了一條政策補貼與門票之外的、自給自足的生存路徑。在今年8月中旬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就明確提到,“允許文創產品開發收益可按規定用於文博單位日常支出、徵集藏品、提供公共服務。有了政策的背書之後,文創收入便可以更好地反哺博物館的運營建設。

對騰訊來説,與文博機構的合作,也可以更好地踐行其“科技向善”的使命願景,深耕科技與人文融合領域。

由新文創與新科技孕育而成的新文旅,除了可以打破博物館的物理疆界並優化線下參觀體驗之外,還可以重構與革新觀眾與博物館的關係。

還是以數字故宮為例,雲遊故宮不僅是一座沉浸式體驗博物館,還是一座重構了文物佈局的文化主題博物館。在該小程序上,用户可以按照紋樣或者顏色,串聯起來不同朝代、不同品類的文物,雲遊故宮把零散的內容歸總到了一起,方便文博愛好者系統化地去學習、認知。

另一個更能體現博物館與觀眾之間關係革新的案例,來自於"國寶全球數字博物館"小程序。今年2月,騰訊與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巴黎市立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合作,以數字化的方式實現了全球頂級博物館近300件館藏中國文物的迴歸。

這種基於新科技與新文創的迴歸,讓原本需要奔波三國三座城市、並且“分揀”出自己想要欣賞的文物的參觀方式,在線上就可以完成已經做好歸類的主題欣賞。

更令人欣喜的是,這個小程序首次實現了文化遺產的“虛擬拼接”。

《康熙南巡圖》是清初六大畫家之一的王逸和其他眾多畫家三年完成的一幅十二卷畫卷,目前其第三卷和第四卷分別存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中。

騰訊利用自主研發的“高清拼接”和“三維全景”的數字化技術,首次實現了這幅畫第三、四卷的跨區域數字化“融合”,並且通過算法在虛擬3D空間進行了渲染。當用户進入畫面時,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當線上的博物館不再照搬線下的展廳結構、內容與主題,而是像原子排布一樣在線上進行了二次創意展示;當由於種種原因分散各處的文物能夠在虛擬空間中“復原”,新文旅的意義才得到了真正顛覆性的實現。

當下,科技與文化之間的融合關係空前。在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中的文物創新科技部分提到,國家將重點關注利用科技創新的文物保護研發。

程武表示,五年來,騰訊與文博深度的聯姻,正是以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為核心目的。它實現的方法,則是由新文創、新科技和新文旅構成的、“一體兩翼”的數字化路徑。

在文博深度數字化的漫漫征途上,騰訊已小有收穫:新文創充分利用了其自身的社交優勢,解碼了高冷的文化,並喚起了年輕人對文博的熱情;新科技夯實了文博基礎設施,保住文物的“形”的同時,也留住了文物的“魂”;新文旅通過重構博物館與用户之間的關係,打破了僵化的博物館空間概念。

不過,只要人類文明不滅,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就是一項永不止息的工程。

2019年,騰訊提出“科技向善”的使命願景,今年又把“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上升為戰略目標。對於想要持續推動文博產業數字化的騰訊而言,近五年所做的一切,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騰訊與博物館的跨界合作之路,還任重而道遠。(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 | 陶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18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新文創到深度數字化,騰訊與文博“聯姻”的五年之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