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到來,多家旅遊平台信息顯示,今年暑期的研學旅行產品有了許多新變化。“營地風”盛行;時長整體縮短,以週末及短途遊產品為主;也有許多室內課堂產品……這些變化反映了怎樣的市場趨勢?遊客們對研學旅行還有什麼需求?帶着這些問題,北京商報記者開始了深入調查。
變化一:搭上“露營熱”
近兩年,露營旅遊的熱度直線躥升,而在這個暑期,露營也“火”進了研學旅行。
“營地住宿室內裝潢典雅,遠離城市喧囂”“營地佔地400餘畝,環境優美”……今年暑期,多家旅遊企業的網站推出以“營地”作為宣傳亮點的產品。
“雖然受到了疫情的衝擊,但我們的暑期研學旅行產品還是取得了不錯的關注度。” 中青旅遨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韓傑欣慰地表示,“從類型上來看,以營地為主的產品格外受歡迎,比如‘森林樹屋奇趣季’和‘烽火少年之斯巴達小勇士’兩種營種,目前諮詢量在100人次左右,樹屋產品已經有20人預訂”。
據介紹,營地產品是中青旅遨遊今年重點打造的產品類型,究其原因,韓傑表示:“由於疫情,很多孩子已經很久沒有好好到户外遊玩了,營地產品可以讓孩子來到户外,親近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比較貼閤家長和孩子們的需求。”
將目光“瞄準”營地的不止中青旅遨遊,眾信旅遊也推出了“樹屋建造營”產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們的產品剛剛推出,已經有許多家長前來諮詢,可以看出今年家長們對此類產品的關注度正在逐漸提高。”
家住通州的趙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未來我會考慮給孩子報名像樹屋建造營這樣的產品,因為暑期到了,孩子也想去户外玩耍,這類產品可以讓他們在‘玩’的同時學到新的技能。不過,企業如何保證孩子的安全也是我會重點考慮的內容。”
事實上,旅行社也關注到了家長的這種需求,韓傑説:“我們的營地產品會實行封閉式管理,封閉式管理和集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進行自我認知、自我管理,逐漸衍生出團隊意識,安全方面也能令家長放心。”
變化二:吹起“瘦身風”
從出遊的天數來看,今年暑期,各企業的研學旅行產品不約而同地縮短了時長,多數以一日遊、週末遊為主。
中青旅遨遊推出的研學旅行產品中,“小小飼養員”“尋找故宮裏的小怪獸”等產品時長均為一天。而在凱撒旅遊則圍繞着歷史、傳統文化推出了兩種親子研學旅行產品,其中“北京國家博物館之旅”為一日遊,時長較長的“故宮以東”時長也只有三天。
“疫情之下旅遊市場本就以本地遊、短途遊為主。即便現在市場加快復甦,但依然有不確定性,因此不少人對長途旅行還是有所顧慮,特別是涉及到孩子。”一位旅行社從業人士談道,“以往的研學旅行產品一般會耗時比較長,主打‘邊遊邊學’,但為了適應市場變化,現在這些產品也在時長和形式上進行了相應調整。”
眾信旅遊遊學、研學創始人喻慧也談道:“我們一直在籌備長途研學產品,目前北京沒有開放跨省遊,很多長途旅行產品無法開展。因此我們重點打造了多種短途研學旅行產品,比如露營溯溪、樹屋建造等,現階段這些產品更加符合遊客需求。”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談道:“受疫情影響,目前旅遊企業的研學旅行產品主要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設計,比如帆船、攀巖等。這種產品的主題以單一技巧和文化為主,環節不多,因此時長也較短。”
變化三:“易動易靜”
酷暑之下,研學旅行產品除了“動”,也有能夠讓遊客靜下心來的室內活動,許多產品讓遊客走進博物館、非遺等場所,學習傳統技藝、體驗傳統文化之厚重。
途牛數據顯示,文博類研學產品已經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途牛相關負責人介紹,“年輕客羣和親子家庭是文博類研學產品的主流。年輕人聚焦體驗創新,親子家庭更看重研和學的效果”。
從內容來看,許多相對“靜”的研學產品主要圍繞着文化探尋、非物質文化技藝體驗學習等主題開展。“我們今年暑期推出了‘京相少兒京劇團’產品,這個產品能讓孩子瞭解中國的國粹文化,目前在家長端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韓傑表示。據瞭解,該產品的行程主要包括學習京劇理論基礎知識、觀看排練和演出等。
凱撒旅遊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注意到一些歷史、非遺、藝術、科技等領域的研學課程不僅受到了孩子的歡迎,也吸引成人蔘與進其中。有鑑於此,針對親子家庭,我們推出了研學夏令營及素養提升類產品,如非遺手作、古琴學習、博物館研學等,此外,我們也推出了適合成人蔘與的茶文化課、傳統服飾課、藝術觀展等。”
今年暑期研學旅行產品類型豐富,它們是否滿足了家長的需求?對此趙女士談道:“我理想中的研學旅行是可以讓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能夠學到並記住一些東西的,讓孩子在‘玩’中‘學’,比如之前我們參加過的故宮研學產品,就讓孩子收穫匪淺。”
資深旅遊專家王興斌表示,研學旅行產品的核心應該是“學”,許多旅遊企業對於“學”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包括讓孩子學什麼、如何學。研學旅行可以學習的內容很多,但其內容適合什麼樣的人羣還需要企業深入研究討論。“此外,現在許多研學旅行是以親子家庭作為主體,研學產品也要加強對親情關係的培育,加入更多親子互動。”
北京商報記者 關子辰 張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