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處地方名叫“井陘(xíng)”,外地人很容易把讀音弄錯。如今的井陘只是石家莊的下轄縣,但在過去長達千年的歷史中,井陘的地位始終遠遠壓過這座城市。讓井陘如此出名的,是其戰略地位。在歷史上,井陘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之稱,乃太行山的交通要道,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太行八陘”指的就是古代橫穿太行山脈,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分別為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
在這8條通道中,以第五陘井陘的交通意義最為重要。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先驅丁文江先生認為:“太行山的路沒有哪條有井陘重要,因為它是太行山裏唯一可走大車的路。”《史記》中記載:“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雖然因山路崎嶇,車不能並行,馬隊也不能並列,但這也表明了,早在秦漢時,井陘道就可以行車。
從古驛道,到當代的公路和鐵路,即使是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井陘道仍是修路的優先選項。
至今,井陘縣境內還遺留有數條古驛道,可以讓我們一睹這裏往日的車水馬龍。此外,井陘還有一座千年古城,也成為了井陘道千年歷史地位的見證。
這座古城恰巧位於這些古驛道的交匯點,也是太行山的重要交通要塞和軍事要衝——唐宋古城(井陘舊城)。唐宋古城位於井陘縣中部的天長鎮,自古以來就素有“晉冀交通咽喉”之稱。這處始建於漢代的村莊,因坐落在天長嶺下,故取名為天長村。隋唐時,因該村地處交通要道,成為當地的經濟中心。
唐代中期改稱為天長鎮,唐末藩鎮割據,此地為軍事要隘,成為河北西部著名的軍事重鎮。
在金元時期曾一度發展為州府,到了宋熙寧八年,井陘縣治所遷至天長,在隨後的明、清、民國,直至上世紀50年代末,一直為歷代縣治之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隨着1958年縣政府遷出,天長鎮才結束了作為古縣治900餘年的悠久歷史。由於縣城的遷出,古城在半個世紀裏基本未遭到破壞。加上城牆的限制,所以多少年來,古城的規模一直沒有多大變化。
由於天長鎮為歷代縣治之所,商貿往來頻繁,但如今置身於古城內,卻感受不到一絲商業化,遊客極少,基本都是當地百姓。相比往日的繁盛,如今的古城顯得落寞,似乎是被時代遺忘的角落。然而,正是這半個多世紀的落寞保全了它的氣韻,使得古風古貌至今猶存。